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我們對宋朝宋朝的第一映像,基本上都來自於那個與“唐詩”並立的“宋詞”。拋開這個不談,

宋朝雖是歷史版圖最小的統一王朝,但它的文化不可謂不發達、文學不可謂不昌盛。流傳的文人雅士中,唐有李白和杜甫,宋則有蘇軾和辛棄疾;傳統的詩文創作中,唐有“唐音”,宋則有“宋調”;傳世的書畫作品中,唐有《簪花仕女圖》,宋則有《清明上河圖》。除了和唐朝並駕齊驅,宋朝在話本戲曲等方面的成就還和元朝相提並論。

唐、漢有太平盛世,文化建設和學術思想蒸蒸日上似乎不難理解。宋朝呢,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如此大環境之下又為何孕育出如此發達文化?朝堂的局勢又對宋朝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一起來透過朝堂局勢,解析宋代文化發達、文學昌盛的秘密。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千里江山圖


一、宋文學的孕育,皇帝下場大搞文化建設

01.老生常談,看宋太祖趙匡胤的前期鋪墊

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混戰、禮崩樂壞,宋太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趙宋王朝。因著自己是靠兵變起家,同時又為了避免五代十國以來篡竊成風的悲劇重演,他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首先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解除禁軍將領和節度使的兵權。為加強中央集權,宋王朝將全國禁軍集結於開封附近,設立“三衙鼎立制度”使得禁軍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禁軍隸屬於樞密院,皇帝直接掌握,又多委派文人擔任要職使宋朝軍隊多出現“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

同時他深知武力可以奪取一時的政權,可只有文治才能保證永久的統治。所以

以身作則,倡導讀書學習,推崇“文人治國”,把文人地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宋太祖很注重修建圖書館。早在建國之初北宋就注重收集各國遺留圖書,同時廣泛徵集民間藏書,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基礎。

重視文人,想要籠絡天下文人共治天下,是宋太祖的治國策略。“士大夫不以言獲罪”,使得宋朝政治較為民主,士大夫敢進言敢參與,以治理天下為己任。也就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題,而非如此言論是不臣之心、謀逆之心。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太祖 趙匡胤


02.宋太宗趙光義,武功不振文化尚佳

軍事方面太宗皇帝似乎未能有所建樹,高梁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邊陲防線接連失利,後方也爆發起義。但於文化方面,太宗為宋朝文化的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宋太宗趙光義本人極喜歡詩賦,文化事業算是他的本命事業,大概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才如魚得水吧。

最近故宮大火,連帶著乾隆皇帝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我們都知道乾隆是個文化人,除了他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這件事,我們還知道他愛蓋章,也愛表現自己,過年會寫“福”字來賞賜大臣。其實,“御書賞賜”這種文化氣象早在唐代就有,到了宋朝才開始興起,宋太宗就是創始人。

作為士大夫的領導人,自身有學識顯得尤為重要。宋太宗喜歡詩賦,在書法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所以頗有造詣。自軍事失利後,太宗施政轉為重內虛外,他沉迷書法的舉動也是一種對重文輕武立場的表達,同時也是對書法等文學作品創造的一種引導。自身書法造詣深,也為了表達對下臣的親近,宋太宗喜歡用御書賞賜朝臣。自宋太祖便興起了文化之風,再加上太宗御書賞賜的有意引導,大環境也越來越崇尚文學。

御書賞賜,促進了文學之風也拉攏了人心,宋太宗的改革科舉之措也同樣有此功效。他認為科舉取士能擴大統治的基礎,維護統治。但靠科舉取士的不可能個個都成才,所以便擴大進士錄取名額,殿試也採用糊名制。

宋代文學的昌盛,宋太宗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太宗 趙光義


03.自宋太祖、太宗後的皇帝對文學發展的引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宋真宗趙恆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這《勸學篇》,為了鼓勵人們讀書考科舉他可謂是用心良苦。宋仁宗在位時期比較致力於發展圖書館文化事業,多倡導蒐集、整理書籍。宋英宗在位時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宋朝其他皇帝也繼承先輩發展文化事業的舉措,都有所建樹。此次外,宋徽宗的名氣最大,他的瘦金體和書畫造詣那是首屈一指的。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徽宗-瑞鶴圖


朝堂局勢造就的文化特點

01.多痛切國事、沉鬱悲憤的聲音

盛世有盛世的氣象,西漢賦家和盛唐詩人多是恢弘開闊的氣象。而宋朝外憂內患,士大夫們大多是革新朝政的爭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發聲。北宋有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朋黨之爭,南宋爭論不休的則是主戰還是主和,隨著宋朝的一步步衰退,痛切國事、沉鬱悲憤的聲音越來越多。

宋初的王禹偁學習白居易寫“惟歌生民病”的諷喻詩,寫的文章也是很直接,多寫些關於現實政治內容和有鮮明思想傾向的東西。

若說北宋名聲最盛的當屬蘇軾。蘇軾寫什麼呢?

蘇軾早期喜歡寫議論文,多談論國家大事、針砭時弊、提出意見,喜歡論古今治亂而不空言。當然我們最熟悉的還是他的詩詞,他的詩詞也是圍繞著國家展開。他寫自己的宏大抱負,寫政事詩,寫諷刺新法,寫自己被貶時的人生感悟。描述了那麼多,可能都沒那麼直觀,去看看蘇洵的《六國論》,這樣你就有參照了,就能聽到那個時期的文學是什麼聲音。

相較於北宋,南宋在“多痛切國事、沉鬱悲憤”這一點上則是更為鮮明。靖康之難中汴京的淪陷,北宋的滅亡,國破家亡的局面使得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愛國詩人。他們慷慨悲歌,訴說著大義凌然的民族氣節。先有辛棄疾激昂慷慨、沉雄悲壯,發出南宋最強音,後有文天祥大聲疾呼,氣薄雲天。

一個時代的文學映像,是時代大環境的文字具象。宋朝的軍事、政治、經濟等等終將投射到文學中,留給後來人評判。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代畫作


02.宋代散文盛行

上學那會兒,老師反覆給我們強調,“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關於“唐宋八大家”我們經常會問到的是,“為何八個人中,宋朝就佔了六個”。簡單說一下,主要原因呢是由“評選標準”決定,“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標準是看誰中唐宋時期“古文運動”中的貢獻更大。當然,我想說的不是這個,而是為什麼宋代散文得到了發展

主觀原因是因為宋朝實行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使得人們積極學習,湧現出一大批受過正統教育的人才。同時外憂內患,人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拋棄了膚淺的駢麗聲偶之詞。客觀原因呢,則還是生活用到的多。對外交涉的辭令,政策爭議中的辯論,都需要用文章來表達,客觀上促進宋代散文的發展。

以宋太宗擴大進士錄取名額為先例,宋代成為了歷史上科舉取士錄取進士最多的一個朝代。宋代的科舉考試開始重詩賦後來重策論,或者兩者兼有。科舉考試的內容使得學子們都側用於這些方面,所以宋文漸漸的多論政文,宋詩也有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散文化的寫作手法也滲透到詩賦駢文,甚至於詩句中。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錢塘江圖


03.理學的興起

理學的興起是宋代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成因是一個漫長且相對複雜的過程。就政治方面而言,理學的興起還是源自於,迫切恢復自唐末到五代十國以來,禮崩樂壞局面的迫切需要。同時,宋朝重文輕武,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給理學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宋朝廷中,朋黨之爭尤為激烈,朋黨之爭的同時則代表的是士大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意識的覺醒往往是一個激烈的鬥爭過程,理學就是在這種鬥爭下脫穎而出的。倒不是說,因為朋黨之爭而產生了理學,而是先有漫長的自我意識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則催生了朋黨之爭,朋黨之爭的衍化使得理學脫穎而出,成為主流。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宋代文藝青年聚會


結語

文化的發達、文學的昌盛,離不開宋代每位皇帝的推廣。

趙匡胤收攏政權,打開了文人治國的局面,而後趙光義對外接連失利,施政轉為重內虛外,後世的皇帝遵照祖制繼續發揚文化但沒有及時調整策略,導致一步踏錯後面步步失利,雖有了不少收攏了不少有才之士,卻也造成了冗兵、冗費和冗官,導致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這種局面在文學上的反映,就是出現了越來越多“多痛切國事、沉鬱悲憤”的聲音。

外憂內患、朝政革新、朋黨之爭迭起,看宋代文化被朝堂局勢左右

清明上河圖裡內容

同時,朝堂上的政策、策略也影響著文學的發展,比如散文的興盛,以及宋文多以論政為主題等。

文化的發展,積極的政策還會使得士大夫的意識更為覺醒,以至於宋朝朋黨之爭迭起,而朋黨之爭又促進了理學的形成,使得文化又更加繁榮。

文化是左右朝堂局勢的一個工具,同時朝堂局勢也左右著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