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茲卡夫卡《審判》

《審判》寫的是一個叫做K的人,他本來是銀行裡的一個小職員,一個最普通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本來可以過著一種很安分的生活,他對周圍的了鄰居,房東等也沒有什麼惡意,相反不時還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卻不明不白的被告知有罪,並接受莫名的審判,並最終因此而被剝奪了生命。

弗蘭茲卡夫卡《審判》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主人公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莫名其妙的被捕,他雖然自知無罪,但是仍然擺脫不了被捕的下場。奇怪的是,被捕以後,他可以自由的工作,生活。但是,K需要定期接受審判。K通過多方途徑證明自己的無罪,找律師、法官、所謂的證人,然而最終一切都是徒勞的,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他始終擺脫不了自己有罪的指控。最後K被殺死在採石場,莫名的匆匆的結束了他這短暫的一生。

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弗蘭茲卡夫卡《審判》

卡夫卡一生正處於奧地利近代史上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當時,在封建的哈布斯堡王朝通知下的奧地利社會矛盾尖銳,人們生活困苦不堪,種種難以克服的社會危機從各個方面敲打著王朝的封建統治基石。最終,在一輪又一輪的革命浪潮的衝擊下,封建統治最後歸於瓦解,事實上確立了資本主義共和制度。但是,種種社會矛盾並未因此而煙消雲散,同時又不斷湧現出新的社會矛盾。在新舊矛盾的交織影響下,百姓生活更加動盪不安。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在社會大動亂,大退步的時候,最容易異軍突起的往往是文學思想領域。在當時社會混亂的情形下,像卡夫卡一樣的小人物受盡了璀璨和折磨。同時,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也影響了卡夫卡,使其擁有了獨特的社會眼光。

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周圍世界,重新審視這個已經變形了的世界。同時用自己手中的紙和筆來表達自己對黑暗和不公的控訴。卡夫卡的小說中,惶恐,迷茫,不安充斥其間。這正是一個小人物在當時社會中生活的真實寫照。卡夫卡的作品中,既有其表達的憤怒之情,也有其對小人物的同情和關懷,我們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他對人與社會,人與歷史,對人的命運和本質的深切思考。可以看出其對未來的思考和求索。

弗蘭茲卡夫卡《審判》

弗蘭茲·卡夫卡《審判》,一場不知緣起何處的一次閱讀,也許因為書名,也許因為卡夫卡,也許可能來源於自己心血來潮,反正遇到就是一種宿命般的緣分吧,文字總能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安全與依賴感,讓你知道原來小說還可以如此不連續荒誕,貌似雜亂中又處處充滿邏輯。

一場莫名其妙的審判,非正式甚至沒有形式的法院,除了特殊日子才會有的審訊,一切工作戀愛交際生活都照常無誤,甚至法官對被捕者身份與罪狀都不甚瞭解,約瑟夫·K在三十歲生日那天就這樣莫名的套上了"有罪"的事實,荒誕離奇又模稜兩可,整個故事主線也是支離破碎,不可思議又帶有現實感的合情合理。

整本書帶有明顯的象徵主義與意識流的色彩。紛紛登場貌似都跟法院有關係的格魯巴赫太太、布爾斯特納小姐、打手、K叔叔、萊妮、律師、廠主、畫家、穀物商、教堂神父等等,各形各色的“幫忙”群眾不過是更加突出法院本身骯髒腐朽的權錢交易,最終K在三十一歲生日那天也逃不過死得“像一條狗一樣”。

弗蘭茲卡夫卡《審判》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與大師,卡夫卡這種荒誕象徵破碎無情節的作品,誇張表現了異化社會結構裡面人物內心的扭曲與絕望,有一種不可思議打破你常態感官觸覺,給你一種主人公內心視覺的強烈情感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