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死後,張儀遊說楚王親秦,如果你是楚國的謀臣將怎樣反駁他?

洋哥的傳說


先論合縱的必要,再談楚國的利害。

合縱。

肯定優勢—指出危機—出謀劃策。

優勢。

山東六國在區位上相互關聯,有著表裡相屬、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應視為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整體性,以求在戰略上相互依託、相互策應、互為犄角,從而在對秦作戰中造成有利的態勢。

這無疑是一個卓越的協同作戰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諸方面協調動作、密切配合,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進而遏止其逐步蠶食六國以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企圖。

危機。

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併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

睿智的人都會看到,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餘的將依次倒塌!

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反覆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由於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於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苟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

謀劃。

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

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併力西向以抗秦。

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通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合縱理論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體系,而且是一套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以聯盟戰略、憑藉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

行動方案有兩個,其一是以攻為守,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二是當六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秦國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群起救助。

  • 楚國

先分析楚國,楚國地方五千餘里,軍隊有百萬之眾,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這些都是稱霸的資本;如果侍奉秦國,那沒有哪個諸侯不臣服秦國了。

接著分析天下形勢,秦國最大的憂患就是楚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秦楚不能並存。合縱成功,楚國就能稱王;連衡成功,秦國就會稱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縱以孤立秦國,否則秦國兵分兩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險。

最後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國,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諸侯公敵。主張連衡之人都想割地給秦,這是敬奉仇敵,對外依仗強秦,對內挾持君主,罪惡深重。合縱成功,各諸侯會割地事楚;連橫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二者天上地下,希望能好好考慮。


歷史神預言


首先蘇秦是公元前284年去世的,張儀是在公元前309年去世的,所以張儀是死在蘇秦的前面,所以你說的這種情況首先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如果假如說蘇秦在張儀之前死去,張儀遊說楚王親秦,作為楚國的謀臣,為了楚國的利益,我會在權衡利弊後,讓他先把當初許諾給楚國的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楚國接收之後再考慮是否親秦的事情。

因為,雖然張儀在戰國時期,是偉大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但對於楚國來說,張儀卻是個言而無信的人。

事情是這樣的:

秦惠王十二年的時候,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擔心齊國和楚國有了合縱盟約,楚國會來幫著齊國一起來抵抗秦國,於是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

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大王聽我的建議,和齊國解除盟約,我就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然後秦楚之間聯姻,這樣對楚國和秦國都有利。”

楚懷王一聽,很高興地答應了張儀。於是,就和齊國斷絕了關係,解除了盟約,楚懷王同時聘任張儀為相國,還饋贈了大量財物,派了一位使臣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駕車的時候假裝從車上跌下來,摔傷了,一連三個月都沒有上朝,楚懷王聽說了這件事,心想:張儀是不是懷疑我與齊國斷交的還不徹底啊?於是就派人到齊國把齊宣王罵了一頓,齊宣王很生氣,就和楚國撕毀了盟約去和秦國結交了。

齊國和秦國一建交,張儀立馬上朝了,他對楚國跟來的使臣說:“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就把它送給楚王吧。”

楚國的使臣一聽,不對啊,先前不是說送給楚國六百里地,怎麼轉眼之間變成了六里,和之前許諾的條件不一啊樣,使臣不敢自作主張,就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轉告給楚懷王。楚懷王一聽,一怒之下,率兵攻打秦國,結果因為之前把齊國也得罪了,秦國就聯絡齊國共同迎戰,楚軍大敗,楚國不得不又割讓了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合約,這才結束了戰爭。

所以如果蘇秦去世,張儀來遊說,我會考慮讓張儀先兌現之前的諾言再說,作為楚國的謀臣,不但要有謀略,還應該有民族氣節,就和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樣,哪怕以身殉國,也要堅持初心,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青河003


首先你這問題就不對,蘇秦在張儀之後,屬於後輩,張儀退出歷史舞臺,蘇秦才登臺。

按張儀所在當時的形勢,秦楚齊三強,而楚齊有盟約,對秦有威脅,秦因此東出有阻,想對付韓魏,怕楚趁虛對秦有威脅,故有張儀入侵說楚親秦。

戰國紛爭,邦交依利,但與大國之間的盟約,還是要有信的,不然就會破壞平衡,要約而有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