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為什麼流失了這麼多人才,例如尉繚子,商鞅,張儀,范雎吳起,孫臏,公孫衍?

佛洛一德彪


魏國嚴重的官僚體系和魏惠王等幾代國君傲慢輕才,直接導致魏國大才的流失。

回顧整個戰國時代,人才的走向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魏國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國君重用吳起、樂羊。一舉奠定戰國前期霸主地位,可惜魏惠王時期,國力日盛,惠王日漸奢靡,貪圖享樂。整個惠王時期,錯失最重要的兩個人才便是孫臏和衛鞅。孫臏逃亡齊國。桂陵,馬陵兩次大戰,最終導致龐涓身死,魏惠王再無可用之將,錯失霸主地位。而衛鞅到秦國後,與孝公主持了對中國有著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體制,使秦國從積貧積弱的西方小國,一舉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者。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無一國可與之一爭長短。到秦王政時期,才能奮六世餘烈,吞併六國而混一宇內。人言“魏才人用”,魏國乃天亡之國。



山河故人1202


戰國魏國人才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不能一杆子打死魏國。

魏文侯時期吸引了很多人才

戰國魏國處四戰之地,擁有沃土千里,猶如一個孩子抱著千金在鬧市中行走,唯一能救魏國的就是招攬人才,強大魏國。

魏文侯是一個傑出的君主,禮賢下士,尊崇儒家,手下招攬了不少名稱。任用李悝、崔璜為相國,樂羊、吳起為軍師將領,西門豹、魏成等人為大臣,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和吳起圖,魏文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最早吸引人才的國家,魏文侯時期的人才機制也相對比較完善,如下:

1、魏文侯禮賢下士——態度決定人才的流向。

有很多人才的出身並不好,魏文侯不管出身,非常尊重來到魏國的各種人才。這才使得四方人才在戰國初期紛紛流向魏國。

在那個等級比較嚴格的時代,魏文侯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是平民、小貴族,只要你有才能我就量才使用。

2、完善的辨別人才能力——那些可以用。

魏文侯的大臣給他出主意,交給他識別人才的五種方法:一是,這個人交往的朋友大都是些什麼人;二是,這個人富有了之後有何做法;三是,做官顯赫了他提拔那些人;四是,這個人貧窮的時候不做那些事;五是,貧窮的時候對錢財的態度。

李克對魏文侯識別人才進行了系統的教導,並推薦了魏成子為相國。崔璜是李克的推薦人,得知他推薦魏成子擔任相國之後非常著急,認為自己能夠擔任相國。李克對他講,魏成子推薦的人都成了魏文侯的老師,而崔璜推薦的吳起等人都是文臣武將,一個是決策層面,一個是執行層面,崔璜心悅誠服,後來也成為魏國的相國。

3、如何使用人才。

人才辨別好了,魏文侯就量才使用。主要遵循了一下三大方面:第一,量才使用,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如魏成子、崔璜、李悝等先後為相國;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吳起鎮守西河幾十年,魏文侯對他放心,而魯國對他卻百般挑剔;第三,對人才的使用上不追究細節問題,主要在宏觀控制。

魏文侯時期吸引了大量的各國人才,魏國軍隊有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稱霸諸侯,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不過弔詭的是魏文侯之後的君主卻未能遵循魏文侯吸引人才、重視人才、量才使用的人才機制,導致之後魏國人才流失比較嚴重。(魏文侯使得魏國走向鼎盛,魏國鼎盛時期圖)

魏文侯之後魏國人才流失分析。

魏文侯對魏國的影響太大了,他吸引人才的機制讓很多其他各國人才趨之若鶩,魏國人才濟濟。來的人才多了,才有流失現象,流失的嚴重不嚴重那就看魏國國君和一些主要的大臣的作為了。大臣負責舉薦,君主負責考察任用,缺一不可。

魏文侯之後,魏國流失的傑出人才在其他諸侯國大放異彩的有張儀、孫臏、商鞅、吳起、范雎、尉繚、公孫衍等七位,張儀幫助秦國用“連橫”對抗諸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范雎成為秦國相國、尉繚為秦始皇制定併吞六國的總體戰略、吳起跑到楚國搞吳起變法、孫臏擊敗龐涓的“魏武卒”大軍、公孫衍是倡導“合縱”對抗張儀,做魏國相國出走後出任韓國相國。

魏國為啥字啊魏文侯之後人才流失嚴重吶?

一、魏王對待人才的態度變了

魏文侯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人才濟濟一堂,軍事力量雄厚。魏文侯之後的君主有些驕傲,對待人才不再是那麼重視了。雖然如此,人才還是不斷來到魏國,謀求自己發達的人生,因為魏國的人才平臺還在。

魏文侯之後的君主如此,下一位君主還是漠視人才,如此下來,人才就要看一看然後再做打算了。

二、諸侯國人才爭奪戰。

魏文侯任用人才,尤其是吳起坐鎮西河,打的秦國慘兮兮,差點被滅掉。秦孝公時期發佈《求賢令》,公開招募各國人才。秦國招收其他國家的人才機制日趨完善,秦國也學習魏文侯的辦法招攬人才了。

其他諸侯各國也紛紛效仿,魏國招攬人才有了六大競爭對手。這樣人才就會產生流動,假如在一個國家待不住,就會跳槽到其他國家了。

譬如,著名的公孫衍,先在秦國做官,然後到魏國做相國,最後到韓國做相國,人才流動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才能誰認可,我就去哪個國家施展。

自然,魏國初期人才多,向外流動是正常現象,留住人才的機制有了更多的選擇。(秦孝公《求賢令》全文圖,這是人才爭奪開始宣戰)

三、人才引進使用機制沒有貫徹到位。

魏文侯之後的魏國君主沒有魏文侯那麼雄才大略,逐漸變得昏庸,自然魏文侯所秉持的人才任用機制也貫徹不到位了。

這樣人才在外部有更好的吸引人才的諸侯國,如果自己在魏國不被認可,那就只能跳槽了。譬如張儀、商鞅等人。

三、魏國人才之間的傾軋

人才多了,難免會出現競爭現象,魏國君主沒能調節好這一關係,導致人才之間互相傾軋,導致人才流失。

最著名的是龐涓、孫臏師兄弟之間的傾軋;吳起被公叔痤排擠到楚國等,因為優秀的人才極有可能在魏國做到更高位置,心態不好的人才就會下狠手對付競爭性人才了。

秦國李斯曾經把韓非子整死了,也是感覺到自己的地位遭遇到了危機。魏國也更是如此了!(孫臏龐涓劇照,師兄弟變成仇敵)

四、魏國人才流失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魏文侯打開了魏國的吸引各國人才的大門,一時間人才紛紛流向魏國。魏國之後的君主雖然將這一大門一直敞開著,但難免遇到其他各國吸引人才的競爭。等其他諸侯國的人才引流大門都敞開之後,流向魏國的人才自然被分流了。

諸侯各國誰的人才引流做得好,那麼人才流向就會改變。秦國後來居上,一直秉持良好的人才引進機制,自然人才流向秦國的流量就會加大。

假如在魏國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卻在其他國家大放異彩,秦國會不遺餘力的進行宣傳,如范雎字啊魏國是一個小卒子,還被認為是間諜,被迫出走到秦國。范雎在秦國做到相國一職,權傾朝野,他成為秦國引流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然而然讓天才的人才都認為魏國對待人才並不是那麼好,反而秦國能使得人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才能。(范雎雕像,魏國差點把他當做齊國間諜殺了,在秦國做到相國)

魏國自己沒有貫徹好人才引流機制,外部人才競爭加大,最終使得魏國人才外流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魏國的人才紛紛流向其他國家了。

魏國人才流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引進的人才外流;第二是本國的人才也外流了。尉繚、范雎、公孫衍、張儀都是魏國本土人才的代表,吳起、孫臏、商鞅都是引進人才後流失的代表。


戰國魏國魏文侯之後,魏國不但引流外部人才出現問題,自己本土的人才也流失十分嚴重,敗亡是必然的。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我大致看了下,下面的回答,許多都沒有回答道點子上!

魏國能夠作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通過變法強大的國家,其重要原因就是它十分注重人才,戰國初期,天下有才之人,幾乎都會去魏國尋求個職位,一展所長!所以說魏國是很重視人才的!但魏國在中後期卻人才流失嚴重。

主要有已下幾點原因!

一、魏國人才太多,讓真正的有才之人難以施展。

一個國家想要招攬人才,肯定得用高官厚祿來招攬,但魏國就那麼大,高官也就那麼多。前期的魏國,文有李悝、翟璜,武有吳起。再加上卜子夏、西門豹、段幹木、田子方、魏成,任座、田文等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了。所以當時的魏國高位已經被這些能人給佔據了,後來真正有本事的人,到了魏國很難再出人頭地!所以他們大多都會選擇次一些的國家,來發揮所長,儘快出名。而當時的秦國,秦孝公一封求賢令,以高官厚祿、不拘一格招攬天下人才,同時在秦國升官發展的機會比魏國更多!

二、內部鬥爭嚴重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的人才大多都是平民和小貴族。但到了魏惠王時期,新貴族成為了魏國的老貴族,開始掌控魏國,對於一些外來人才進行排擠。目的就是怕外來人才會取代自己的職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龐涓和孫臏。那些被魏國老貴族排擠的人才,在魏國呆不下去自然就去投效別國了。

三、魏國的強大,讓魏王不具有識人之明

魏國在初期強大後,由於國內人才濟濟。魏國的後世之君慢慢的就不再重視外來人才,心中更是看不起平民百姓,在加上魏惠王執政期間對吳起的排擠、對張儀的蔑視、對孫臏的迫害、對樂毅等人的放任出走就可以看出,魏國對人才的態度在慢慢的改變。

魏國不再從平民中挑選人才!更將本國的王室大才棄之不用,終於將魏國的重量級人才攆得乾乾淨淨。

四、總結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魏國在中後期人才流失嚴重,在魏文侯以後的魏國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最後開始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