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托孤大臣,一个要殉葬大唐,说好的“外国人”呢?

三月底,司法部对外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一时间网络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笔者了解了下,目前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于该意见稿是否将永久居留的门槛放的过低,以及是否给满足永久居留条件的外国人以“超国民待遇”,是非曲直,留待公论。笔者相信政府相关部门会考虑民意,根据科学,公正的原则,去进一步优化该条例。毕竟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事业日益发展,在华外国人会越来越多,怎么平衡引进人才为我所用,又能避免国人厌恶的品性低劣的“洋垃圾”,确实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长期挑战。

一个成托孤大臣,一个要殉葬大唐,说好的“外国人”呢?

外国人

说到外国人,在华生活工作,在当下已经屡见不鲜,我们一直印象里面,我们是近一百多年以来才渐渐和外国人接触打交道的。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古代的印象是闭关锁国,除了东亚的几个国家,中国几乎不与外界联系。

但其实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外国人在中国定居甚至做出一番大事业,有些甚至来自当时和中原王朝有世仇的民族,比如今天我们说到的两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匈奴人金日婵和突厥人阿史那杜尔。

首先说到匈奴,这是一个从秦汉一直到魏晋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其强盛的时候,汉朝为了避免战争,不得不韬光养晦,用和亲以及贸易的方式换得和平,毕竟马上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战斗力非常强悍。直到后来,汉武帝腾空出世,派卫青,霍去病率领骑兵犁庭扫穴,给匈奴人致命的打击。这时候匈奴人要么就是西迁中亚甚至欧洲,躲避汉朝的锋芒,要么就是内附到汉朝,迁徙到内地定居。金日婵的父亲匈奴休屠王就是这个时候降服于汉朝的,那时候他才14岁。

作为休屠王的长子,因为本来出身贵族,家教也比较好,从小待人接物就不同凡响。汉武帝一次偶遇之后,非常喜欢,就把他招在左右,陪王伴架。小伙子出门就和汉武帝一起乘坐马车,在宫中就侍奉皇帝左右。数十年间兢兢业业,无论是礼仪举止,还是言谈行为都很得体,更难得是勇气和衷心可嘉,在一次叛乱中,乱军杀进宫里的危难时分,他挺身与之搏斗,拯救了汉武帝,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因此汉武帝越发的信任他,以至在驾崩时,将他和另外的大臣霍光,上官桀一起召见,让其辅佐新登基的昭帝,一个本来敌国的王子,居然成为大汉的三大托孤重臣之一,可见武帝对他的信任以及他自身出色的能力。

一个成托孤大臣,一个要殉葬大唐,说好的“外国人”呢?

匈奴人行军

时间到了唐朝,北方的游牧民族走马观花似的变成了突厥,突厥在最初也是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不幸遇到了后来成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唐太宗本人就是马上定天下有着赫赫武功的武将,而且这时候唐朝国力强大,猛将名帅辈出,没过多久,突厥在唐朝的打击和自身的内乱下,相继投降。

阿史那杜尔原来是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也是一个王子),甚至还做过短时间的突厥可汗,投降唐朝之后先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又抱得公主美人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唐朝驸马。之后在征讨高句丽,薛延陀,高昌等东征西讨的大小战争里屡立战功,官位也平步青云。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征服龟兹国,使得西突厥的势力退出了西域,为唐朝开拓了今天的新疆地区立下了不世之功,因为深得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他对唐太宗也是忠心耿耿。太宗皇帝驾崩之后,他甚至想要以身殉葬,只不过没有得到新皇帝的允许,不过6年之后的唐高宗时期,在他生病去世后,唐高宗特许在太宗的昭陵旁边给他修墓,也算了却了阿史那杜尔生前所愿。

一个成托孤大臣,一个要殉葬大唐,说好的“外国人”呢?

突厥墓葬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保守主要在明清以后,在历史上特别是强盛的朝代,我们不仅吸收世界其他地方的先进文明,也吸纳了像本文里面提到的外国(族)的人才和精英,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还在怀念的雄汉盛唐等伟大时代。我们现在经常讲中国的伟大复兴,笔者以为,如果要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固步自封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求贤若渴的开放精神,这样中国的伟大复兴也才能更早的实现。常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朋友们,你说不是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