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馬爾克斯逝世6週年

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用Kindle,拒絕打擾,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

——《霍亂時期的愛情》

2014年4月17日,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因病去世,享年87歲。

到今天,馬爾克斯離開我們整整6週年了。

在馬爾克斯去世之後,瑞典文學院的一位評論家說:“很多作家是影子,馬爾克斯是投下影子的人”。

馬爾克斯,他是誰?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的小鎮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時代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外祖母是一個勤勞的農婦,對拉美傳統神話故事非常熟悉。

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馬爾克斯逝世6週年

(圖片來源網絡)

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又從外祖母那裡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薰陶。在馬爾克斯幼時的心靈世界裡,他的故鄉是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從此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他很小就開始寫作,但真正開始寫作是進入大學之後。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飢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一個朋友曾借給馬爾克斯一本弗朗茨·卡夫卡寫的短篇小說,他讀到開頭那一句就驚訝極了,“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於是他開始寫他的第一篇小說《枯枝敗葉》。馬爾克斯曾經寫道,“在所有他的作品中,《枯枝敗葉》是他最喜歡的作品,因為他覺得它最真誠和自然。”

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

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後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併為他在各種活動中贏得獎金,使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

1972年,他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說集《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出版。

1975年,他又發表了《家長的沒落》,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獨裁者的長篇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它。同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祖國。

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被馬爾克斯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他的小說有一種來自命運的力量,又飽含拉丁美洲的神秘和風情,讓人發現原來還有人是以這樣千奇百怪的方式看待世界​。

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馬爾克斯逝世6週年

(圖片來源網絡)

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佈封筆。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遺傳史,馬爾克斯在患淋巴癌後為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痴呆症。

2014年4月1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哥倫比亞總統說 “馬爾克斯是史上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 。在馬爾克斯去世那天,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託表示,他以國家名義向當今最偉大作家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認為馬爾克斯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走向了全世界。

世人談起馬爾克斯,總是能反覆引用《百年孤獨》中被不少人認為最偉大開頭,“很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多年以後”“將會”“回想”“那個下午”,層層深入的時間鏈囊括了“未來”“現在”“過去”三個向度,天才般的敘述奠定了故事裡“宿命與糾葛的循環”。…

是的,這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

麥家曾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偉大在何處?


許多人聽過《百年孤獨》,許多人看過《百年孤獨》,許多人看到那一長串家族譜系表和完全一樣的名字就震驚了。

《百年孤獨》是不尋常的,我們很難從小說裡確定真正的男女主人公,6代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是馬爾克斯筆下拉美大陸的久遠過去和泥濘現在的縮影。

小說雖然以功勳卓著的第二代布恩迪亞上校開始,但書中每個男人都是布恩迪亞,他們始終延續著第一代布恩迪亞的性格——強烈的幻想欲、征服欲,也同時繼承著家族的宿命,或死於非命、或囿於孤獨。

女性角色中,祖母烏爾蘇拉幾乎貫穿全書。她是智慧、勤勉的象徵,維繫著家族的存續,但她的形象總是若隱若現,如同聖靈啟示般存在著。反而是坐著床單飛走的“美人兒”雷梅黛絲更令人心疼。

尼采曾說,孤獨有三種狀態,神靈、野獸和哲學家。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正是對這三種狀態的最好詮釋。烏爾蘇拉是神靈的孤獨,充實自立、無法與人分享;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則是野獸的孤獨,有著可怕的生理慾望;做小金魚的奧雷亞諾上校,是哲學家的孤獨,既自立又桀驁不馴。

這個家族的悲劇,是源於馬孔多。從祖先那裡繼承了先驅者的基因,但無奈於環境太封閉、狹隘和保守。這正是傳統社會與現代文明碰撞下,人民一時得不到解脫的寫照。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所說:“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被《紐約時報》稱為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作者也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爾克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

提到《百年孤獨》,就不得不提“魔幻現實主義”。馬爾克斯曾說:“我是個膽怯的作家。而我真實的職業是魔術師。”

《百年孤獨》真稱得上是一場“魔術”!

它有一個《聖經:創世紀》似的開頭:“這塊天地如此之新,許多東西尚未命名,提起它們時還須用手指指點點。”

它還有一個《啟示錄》樣的結尾,甚至比開場那句話更精彩:“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神話、傳說與現實交織,看似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拉美社會的真實,其荒誕程度比馬爾克斯的魔術有過之無不及。

詩人聶魯達稱“馬爾克斯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他那詭麗的想象力、簡練的語言風格、魔幻的講故事方式,影響了眾多作家和讀者。

莫言、蘇童、餘華等中國作家毫不隱瞞自己讀過《百年孤獨》的震撼和崇敬,國外如略薩、《午夜之子》作者薩爾曼·拉什迪等殿堂級文學家都對其讚譽有加。

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馬爾克斯逝世6週年

(圖片來源網絡)

你知道馬爾克斯影響了多少中國作家嗎?

沒有哪部外國名著,可以像《百年孤獨》一樣,影響中國一整代的作家!

1984年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書店看到盜版《百年孤獨》時,他說,"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從此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一種讓中國作家不斷模仿、不斷提起的奇特景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一種用魔幻的內容表現現實生活的寫作手法,“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實”。

在很多中國的小說中都能看到馬爾克斯的影子。比如:

  • 蘇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父親也許是個啞巴胎。他的沉默寡言使我家籠罩著一層灰濛濛的霧障足有半個世紀……我特別注重這類奇特的體驗總與回憶有關。”
  • 莫言的《檀香刑》,“那天早晨,俺公爹趙甲做夢也想不到再過七天他就要死在俺手;死得勝過一條忠於職守的老狗。”
  • 郭敬明的《幻城》,“很多年以後,我站在豎立著一塊煉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國,面朝臣服於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囂,面朝天空的霰雪鳥,淚流滿面。” 
  • 陳忠實《白鹿原》,“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7房女人。”

同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得知馬爾克斯逝世後曾說:

“上午在醫院看牙時,聽醫生說馬爾克斯去世了。在牙鑽的轟鳴聲中,我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作家幾乎是集體閱讀《百年孤獨》的情景。我不能說馬爾克斯是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確沒有一本書像《百年孤獨》那樣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我本來有過一次與他見面的機會,但因他生病錯過了。感謝這個天才的頭腦,他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小說,他也發明了讓自己永生的方式。”

這樣一個在享譽內外的名家,穿過火熱的80年代和90年代,今天仍在我們的視野中像恆星一樣在閃光。喜愛他作品的人,在每一個時代都不會少。就讓我們用閱讀馬爾克斯的作品的方式去紀念他吧!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