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最大的財富,可能是有一處農村老宅

這幾天德哥在老家,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之前看不起的,很可能以後高攀不上。

譬如農村老家的老宅。

小時候,拼命讀書,因為祖父輩們說,自古農村不養人,混口飯吃不容易,所謂出息更艱難。長輩們一直灌輸,沒出息的只能種地,要想有出息,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學考出去”。

當有一天終於擺脫了農村,來到城市,當最終習慣了城市的生活與節奏,發現農村離自己越來越遠了。逢年過節,回趟農村老家,的確是不習慣了。

是的,北方農村的平房,說起生活居住,春秋季節還好,可夏冬,實在是遭罪。

夏天蚊蟲肆虐,身上被咬一身包正常不過;冬天寒風刺骨,洗菜煮飯更是非常遭罪。當然了,這些年,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暖風、空調、煤氣灶等一應俱全,生活水準提高了不少。但是和城裡比,依舊是差得遠。

因此,和很多走出去的農村後輩一樣,在城裡呆慣了的我們,對農村和老宅,沒有什麼絲毫留念的。

可就是這幾天,在農村,當我們不得不困守的時候,才恍然看到了農村老宅的巨大意義。

即便是停水停電,只要家裡有糧食和水井,半年甚至一年,都毫無問題。

當鋼筋混凝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當我們在城市樓房中無奈等待;之前看不起的農村,在關鍵時刻,成了“救急之宅院”。當然,這裡不是說城市不行,在某種程度上說,城市的抵抗力或許更強悍,因為更發達的醫療資源和供應系統。

德哥也突然明白,為什麼古代不管是士大夫豪門大族,還是漂泊在外的遊子,不論在外面混的多好多孬,也一定要回來修繕祖宅,買田置地,或者安於命運歸身田園。

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率從1995年的29%,飆升至2018年的近60%,城市人口愈發稠密,農村人口從1995年的最高峰8.6億,下降到2018年的5.6億,整整減少了3億,我們離開農村,農村人口愈發凋零。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年齡55歲及以上的超過1億人,佔比33.6%。

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失,自然村的大量消亡,或許有一天,“農村”成了稀缺,而“祖宅”、“農村宅基地”更顯得彌足珍貴,成為很多人高攀不起的資源。

那些一心向外飛的農村後生們,有一天,會不會後悔?!


今後最大的財富,可能是有一處農村老宅

今天是立春,讓我們共同祈禱——共克時艱,消滅疾病,祝福武漢,中國萬歲!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