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背對恐懼最可怕,當你真的轉過臉去面對,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都喜歡活得自然通透又豁達,不被世間一切瑣事所累,但卻總是無力地被困在人生的這張網上,動彈不得。

在兩性交往過程當中沒有安全感,在婚姻當中屢屢受挫,在事業當中幾經坎坷,在自我實現上收穫甚微。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累到幾乎崩潰又絕望。人生的無力感是壓迫很多人喪生,或者淪為行屍走肉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我在讀這本書時,正在經歷一場告終的戀愛,在凌晨兩點鐘,結束了一段人生的悲喜。

心情好像滑落谷底,又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孤單無助,又絕望。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雖是週末,毫無睏意。

六點鐘爬起來翻看這本書,在讀到一兩頁的時候,卻已深深得被書中的內容抓住,忘記了時間。

因為在看這本書的時,我看到了自己所苦惱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此的反應,是自己定性的思維所帶來的傷害。

我看了自己思維裡面的牆。

就因為被侷限在牆裡,才會遍體鱗傷,覺得人生陷入了一種絕望漩渦,低谷,痛苦不堪。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我像是在黑暗裡行走了很久的路,突然看到了一線曙光,不肯放棄。

01

第一部分,我就直接奔向了愛、安全感,奔向了尋找“愛是什麼”的答案。

很多人都說過,“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取得的。”我們曾看到很多在結婚以後失去自我經濟和思想獨立的女性,會更容易受到丈夫的背叛和人生的拋棄。

這本書裡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會經常陷入一種誤區,將愛與恐懼分不清。”很多時候,感情當中,人們冠冕堂皇,稱之為深愛,不想失去,其實都是因為恐懼。是因為認為沒有了對方,自己無法存活下去,成為沒有價值的人。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張德芬藉助若凌的例子,也在說明婚姻中被痛苦傷害的一個誤區,“我們會過度在意身份的認同”。

比如說,在遭遇了丈夫的出軌以後,會認為自己是婚姻經營的失敗者,是一個很糟糕的妻子,會進行自我的否定,認為自己一無事處,不可能再會擁有幸福和快樂。包括很多在戀愛失敗之後的男男女女,常常會有過於極端的手段來去挽回對方的感情。

其實他們所真正在意的,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恐懼和依賴。

他們內心缺乏的東西,心裡面漏的洞,流逝掉的東西,而拼命地想從外在去獲取,去填充,但是這種做法無法持續,反而會對對方造成窒息的疲憊感。

02

愛應當是自由而獨立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擁有或失去了什麼。但是我們總是在擁有的時候,就將其當成了永恆,而無法面對失去的痛苦。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張德芬給出來的建議是“承認並認可心中不好的感受。”

“因為你所抗拒的一切,都會持續。”

比如當經歷背叛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與自己溝通,“我看見並接納,我有被背叛和被欺騙的痛苦感受,進而放下對它的需要。”

害怕失去的人,才會一直失去。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少有人走過的路》這本書當中,作者也指出很多婚姻當中的愛情,其實是畸形的。一個渴望愛,另一個渴望被需要,他們並不是一種健康的感情模式。

在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依賴,但是這種依賴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你習慣依賴上某一個人,當這個人離開之後,你的內心世界將會被帶走,將會轟然倒塌,而這個重組的過程是異常痛苦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將會經受人生的低谷,可能會錯過某些東西。

真正聰明的人,會學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保持自我的一種獨立。

親密,並不是說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距離,並不是說二者之間的緊緊捆綁,並不是說將自己肆無忌憚全部展現在對方面前,這不是坦誠相見,而是一種懶散,或者說是一種墮落,一種放縱。

所有一切都要從愛自己開始,無論是像前段時間上熱搜的關於“李艾夫妻分房睡”的話題,還是關於“劉若英和丈夫的獨立空間”問題,其實都向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行的婚姻模式。

一個人必須要愛自己,處理好自己,以後才能夠做到愛別人。就好像一個人,如果內心沒有陽光,就沒有辦法驅趕黑暗,沒有辦法照亮別人一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那些內心沒有鮮花的人,別人也不會聞到清香。

03

你是否是一個無趣的人?

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有趣是如何界定呢?我想大概就是,對世間的事物充滿著新鮮與好奇,並且勇於嘗試,能夠從中發現樂趣。

但是生活中往往會有一些無趣、無感的人。他們對待生活的反應比較木納,好像新鮮事物的發生,影響不到他們,或者他們是最後才會去被動的接受。他們並不習慣改變,就像是阻燃劑一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比如說,當看到身邊的人,有些在學畫畫。無趣的人,經常會思考:畫畫會給自己什麼實質性東西嗎?但他發現結果是沒有時,他們會習慣於將其劃分到不感興趣的範疇。

這類人的生活沒有流動,就像一潭死水,如同《局外人》裡面的男主人公默爾索一樣,他生活當中沒有特別熱愛的東西,常常遊離於社會和生活的邊緣。

其實生活當中,真正具有“大是大非”轉折意義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

如果我們事事都去講究它能夠帶來什麼,生活上能得到什麼改善或者其它名與利的東西,我們可能就會被釘在生活的十字架上了。

因為缺少樂趣的人,生活是很枯燥的。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這種枯燥會讓人的內心世界變得很荒蕪,而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小驚喜、小嚐試,可能就會給我們的人生塗上不一樣的顏色,心情變得明亮而通透。

04

對於無趣的人,還有一個特點是他們嘗試的少,收穫的失敗也少,但是在每受到一次失敗時,對於他們都是致命的打擊。

就像被觸碰到了火苗一樣形成了反射,記住了這種痛苦,以後的話就會習慣性的規避。

“無趣之人,往往是無膽之人。”

有趣的人又是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失敗呢?他們的失敗就會少嗎?

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我們不同的心智模式。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很形象生動的例子,我們不妨講來聽聽。

在一個現在路口,小明和小強要去到一個地點,但是隻有其中的一條路能夠通往。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小明的做法是:先選擇其中的一條路,並且在旅途的過程當中留意著身邊的風景。

即使這條路不是正確的道路,走到道路的盡頭,發現阻斷他前進的橫斷河流,但他依然能夠將旅途當中看到的野花,飛舞的蝴蝶,以及河邊的白鷗存放在心中。

感受著這份美感,並伴隨著他去前往下一條道路的探索。

但是,像小強這一類的人呢,他會想: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會失敗。那我不妨呆在原地,等著經過的人告訴我哪條路是錯誤的,不去走,然後篩選出錯誤的道路,再出發好了。

即使當他們選擇了一條路,走到道路盡頭,發現是錯誤的之後,會加重對自我的否定與批判、懊惱等負面情緒。而這種情緒會深入到他們的骨髓當中,造成對新鮮事物的牴觸。

他們的抗打擊能力很弱,不能夠發現生活當中的美。他們覺得不成功就會很失敗。但是生活當中,成功的事情怎麼會一直都有呢?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他們懶得去思考,懶得去實踐。太過看重得失與成功,生活就會索然無味。這樣的人,連失敗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他們很難真正開始。

05

其實,在《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當中,作者也用了哼哼和唧唧這兩隻小老鼠來說明同樣的道理。

哼哼和唧唧,他們是相較於人類來說的低等生物。但是當人們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後,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情緒幹掉,只會呆在原地,為了懼怕失敗而不去做。

而兩隻小老鼠,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很簡單,每一次失敗,走入到錯誤的迷宮之後,他們總是會調整回到原點,重新出發,所以它們能夠發現生活當中藏著更大的奶酪。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是被自己的思維模式,逼上了生活的絕境。

合上這本書,一個觀念縈繞腦海,“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的意義,在於活出自己

記得《秘密》這本書當中說過,”當你內心真正渴望一樣東西的時候,會向宇宙當中發出一個信號,會吸引你所想要的東西,來到你的身邊。”

乍看,是句很雞湯的話,其實背後也是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那就是心智模式。

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我們聽到的是我們想聽到的東西,我們相信的是自己頭腦當中構建的那些世界,而我們得到的東西,也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當中的。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巫師,也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敬重,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