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刘亚洲将军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刘亚洲《精神》

一本好书,总给人新的观点,提供新的材料,引发新的思考。

刘亚洲的《精神》,每有所读,都有新发现,新碰撞,新感悟。

刘亚洲由作家而将军,字里行间迸发着军人的刚毅,但又不失作家的机警与深刻。

在书中他重点分析了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对越战争、现代化战争,从文化的角度对战争作了宏观分析。尤其是对甲午战争,作者把它放到了精神层面予以深入解剖:120多年前的中国两国之战,从根本上讲,比的不是武器、不是军力、也不是军人素质,而是一种民族精神。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甲午海战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清末时局之图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甲午海战以身列国的邓世昌

清末衰政,暮气沉沉,万马齐喑,纵有天才般的杰出人才,照样明珠投暗。如,严复与伊藤博文,师出同门,但所用迥异,一为首相,一为讲师;北洋水师中的中层,均师法英美,一旦对阵,胜负立见,不是败于术,而是败于道,败于文化。确属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于物质。但,物质相同,因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其作用发挥却有天壤之别,根源在精神。

1895—1945年,50年间,中日之间两场战争,甲午之战清军望风而逃,一触即溃,不是被打败的,是被吓跑的;还是这片热土,还是这个国度的子民,全面抗战以决不服输血战到底最终惨胜为结局。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毛泽东作抗战动员,提出中日之战是持久战 中国必胜 日本必败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50年后,五四精神哺育的中国人有血性、有智慧,与日军进行了真正意义的高手对决,卢沟桥一役吹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国共两党同心协力,共赴对敌战场,淞沪、太原、武汉等一次次会战,既是军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的较量、精神的对决,中国的军力虽然远逊于现代化的日军,但不缺的是敢死必死的信念,一街一巷地争,一个阵地一个阵地的肉博,勇士们麦子一样地成片倒下,将军们冲到一线战死却依旧挺立,在一片血海中在民众心中闪耀着星辰一样的名字,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等,他们将星闪着民族血性的光辉,更有那些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青春男女沉睡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这种精神,在最困难的时候,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从中国统帅到普通民众,没有人不知道,唯有战斗到底有中国的希望,他们半步也不退却,在坚持中消耗故人,在战斗中壮大自己,以无畏的坚韧的精神洗雪了甲午之耻。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她破云穿雾而来,令人如何不向往

朝鲜战争,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现代工业几乎空白,百废待举,正要休养生息之时,家门口却来了一群气势汹汹的挑事者,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抗日战争都没法比,又是精神在起作用,唇亡齿寒,坚持道义,在几十年战争中走来的毛、周等领袖们毅然挥师出兵,在军力上,那是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力量悬殊;但在精神上,那是远见卓识无畏无惧与恃强凌弱自高自大的比拼,同样力量悬殊,但与军力的悬殊调了个个儿。天气的酷寒、物质的短缺、补给的不足,时时困惑着入朝的勇士,但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统帅部英明决策,有了敢于"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纵横驰奔,有了几十万雄师的视死如归,战争的结局也就不想而知。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签订停战协议时说:"这协定暂时停止了(我虔诚希望它永远终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停战协定》和临时补充协议上签字时,也一样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自述》他曾这样写道:

"我在签字时心想,先例即开来日方长,这对人民来说,也是高兴的。但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战争结束了,双方都在思考,一个感到失望,一个感到可惜,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对决,意犹未尽,之所以签订的是停战而非终战协议,意味着这种对决还没有最后结束,还要有通过另外的方式来完成它。放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这种结局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当时的环境下,结束得还是不那么酣畅淋漓,无疑这是一种民族必胜的精神在猎猎飞扬。

物质的追求暂时是让人向往的,但久而久之,对物质这种死的东西的过分追求,会让人沉溺其中,就像抽鸦片一样,久吸上瘾,心神恍惚,眼前变幻五彩的世界,一旦烟劲儿过去,醒转来,肯定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歌德曾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哲学家康德也说:"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与通过努力工作来充实内心、拓展人生的长度、挖掘人生的厚度、尽全力创造可为世界增光添彩这些相比,物质的作用的确相形见绌,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要轻得多。

雷锋有句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通俗但也确切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很多人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精神头儿十足,充满着勃勃生机,相反一旦到了居食无忧的环境里却又茫茫然无所适从,究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滑坡,就是缺乏精神支撑。

《精神》以战争为例,以战争谈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论精神。全书既有失败的案例,又有成功的经典;既回顾剖析过去,又展望憧憬未来;既有正面的论述,又有反面的驳斥,织成了一幅"精神"全画幅展示。《精神》是宏观俯瞰,《甲午殇思》是百年回顾,《红山九品》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战略,又有战术,点面相融,纵横结合,左右辐射,远近高低,全面系统。

全书警句迭出。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视力只能说明眼前,眼光却决定未来。"

"改变不需要理由,改变本身就是理由。""有些规则就是让人执行的,但是有些规则就是供人打破的。"

"真正的思想从来不诞生于掌声之中,而是诞生于呵护和批评之下。"

"小是非面前,沉默是智慧;在是非面前,沉默则成了谎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又需要测试我们的宽容。"

这些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词句,既增加阅读的兴趣,更插上了放飞思想的翅膀。

精神,世间惟有精神可以万古长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工部愤懑于时人对"四杰"的轻薄,用到精神传承也一样,当物质的肉体等灰飞烟灭时,留下的只有并不附着于肉体的闪耀着光辉的精神。也是精神,使物质虽去犹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