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臺灣省是我國二十三個省之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臺灣建省時間並不長,建省的背景、過程、方式和影響很值得我們瞭解。

本文將從臺灣建省前的歷史沿革、臺灣建省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幾個部分去了解這段歷史。

臺灣建省前的歷史沿革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 這是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隋唐時期,開始有大陸人渡海到達澎湖列島定居生產。

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這是臺澎地區被納入中央政權統治的開始。

元朝開始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

明朝依元制,繼續在澎湖設立巡檢司,負責臺澎地區的治安與庶務。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臺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1年南明鄭成功率大軍橫渡海峽,驅逐荷蘭人,改臺南赤坎城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這是臺灣本島第一次有中原建制出現。鄭成功率領軍民在臺灣南部屯田墾荒發展生產,明鄭末期,臺灣已經有二十餘萬來自大陸的移民。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向臺澎金廈進攻,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這種情況大概延續了接近兩百年,一系列事件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使得清政府重新考慮邊疆建制問題,其中就包括臺灣建省,那麼,臺灣為什麼要建省呢?

臺灣建省背景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後,西方列強不斷鯨吞蠶食中國領土、領海。列強先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逼迫清政府打開國門,開口通商。

而作為我國東南海上門戶的臺灣,戰略地位突出,成為列強窺伺的重要目標,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影響到後來清廷對於海防和臺灣問題方針的大事件:

1、牡丹社事件

同治十年(1871),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登陸,其中54人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國(此時琉球已被日本實際控制)。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藉口,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臺灣。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臺灣,並在琅嶠登陸,並很快與臺灣當地原住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在戰前日本曾經專門派遣各路間諜喬裝打扮成清朝探險隊對當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細緻調查,收集了相當豐富的連清朝人都沒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個探險隊的隊長叫樺山資紀,對,就是後來的日本海軍軍政部長,差點死於甲午海戰,後來成為日佔臺灣的首任總督。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日據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


子曾經曰過,師出必有名,日本人作為東亞文化圈的人當然很懂這個道理,那麼他們不能僅憑一份自說自話的《臺灣番地處分要略》就強行登堂入室吧,日本人以生番非清廷法度內為由(事實上,原住民確實不受清廷約束),要用日本人的套路來“懲罰”他們,這就是日本人的“名正言順”。

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大清正經歷洋務運動,實現了所謂“同治中興”,再說了,西洋人欺負我也就算了,你一個東亞小跟班也來蹬鼻子上臉,真當我華夏無人了麼?於是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這個沈葆楨何許人也?洋務派重臣,福建船政學堂創始人,另外還是林則徐的女婿(這位沈大帥時常把自己偉大的岳父掛在嘴邊)。沈葆楨到達臺灣後,態度很強硬,一面令軍隊控制各出險要對日軍形成優勢,另一方面等待朝廷指令與日本方面展開交涉,而日本方面由於勞師遠征,兵力有限,後勤無繼,也願意談判。談判最終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卹銀10萬兩和日軍在臺“修道建房等”40萬兩,咦?清廷方面不是佔優嗎,怎麼還賠錢?因為這一年剛過完年,同治皇帝沒了,整個清朝忙著權力的過渡,沒有精力管遠在天涯海角的臺灣,於是息事寧人,給點錢打發走日本人得了。

這裡再插播一個支線任務,日本人在1879年強行吞併了琉球,設立了沖繩縣,正式把琉球納入到日本的版圖中,晚清的朝貢體系在一點點肢解。

牡丹社事件,以賠款五十萬兩白銀的結果草草了事,看似風平浪靜了,但事後清廷並沒有拋之腦後,他們開始注意到臺灣這個地方,其地位並不簡單。

1874年12月,臺灣事件的當事人沈葆楨奏請將福建巡撫移駐臺灣,認為“臺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主張“先得一主持大局者,事事得以綱舉目張”,可仿江蘇巡撫分駐蘇州之例,福建巡撫駐臺灣,統率臺灣文武官員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務。

1875年4月,總理衙門與吏部議定,“移福建巡撫駐臺”。後因福建巡撫“長駐海外,將變成臺灣巡撫”,給會商請示造成“貽誤”,於是移駐臺灣改為“冬春駐臺,夏秋駐省”。11月27日,清廷諭允。

丁日昌任福建巡撫後,認為福建巡撫“冬春駐臺,夏秋駐省”,無法保證“夏秋之間生番不蠢動”,“外人不侵凌”,於臺防颱務仍存隱患,因而請求朝廷“速派威望夙著知兵重臣,駐臺督辦”,專責臺務,此議引起清廷的重視。

1877年1月,刑部侍郎袁葆恆也上奏清廷,主張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這一主張更近於建省之議。他認為“臺灣之地,雖僻處海疆,而物產豐富,各國垂涎”,“非專駐大臣,鎮以重兵”,“未易為功”,“請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駐臺灣,而以總督辦福建全省事,各專責成”。這一建議直接影響著臺灣建省大計的實現,在臺灣建省觀念上是一次大的突破。

清廷以此相對穩妥折中的做法保證了對臺灣地區一定程度的把握。不過好景不長,幾年後發生了另一件足以令東南局勢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就是“中法戰爭

2、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發展到侵略中國的一次大規模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臺灣海防的地位日趨重要。

法國在越南北部大敗清軍後,組成了由孤拔率領的遠東艦隊,開赴東南沿海,整個大清的海防形勢驟然嚴峻起來,清廷也意識到臺灣這個東南門戶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

那這時候臺灣島上是什麼情況呢?

前文提到的清廷處理臺灣問題的這種方案,半年駐福州半年撫臺的制度到這時並沒有起多大作用,原因就在於,由閩赴臺,往返時間漫長,行政效率低下,根本沒有時間去真正撫臺之事,加之福建本省事繁,其執行難度是巨大的,而此時巡撫大人恰巧正在福州;軍備方面,一個臺灣島駐軍並不少,但來自淮軍湘軍各部的將官互不統屬,級別又都不低,缺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來節制諸軍,發揮臺灣守軍的最大能量,因此,這時候臺灣實際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這時候清廷想到了賦閒在家多年的淮軍名將劉銘傳(這個人是臺灣建省的關鍵人物),為了讓他能全權督辦臺灣防務,清廷授了他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很罕見的從一品巡撫,而且是武將),節制閩臺各地軍務,兼理糧餉。左宗棠在入軍機不久後也因中法戰爭迅速被派往東南前線統籌防務,劉銘傳在法國海軍封鎖海峽和情報部門監視的情況下,來了一招金蟬脫殼,偷偷來到了臺灣,率領島上駐軍頑強抗擊法國艦隊和陸戰隊對基隆的攻擊(基隆有煤礦,當時海軍還處於燃煤蒸汽時代)。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法國艦隊攻擊臺灣無果轉而把目標投降福州,那裡有福建水師和船政學堂以及左宗棠、沈葆楨等人創建的馬江船廠,法國人不宣而戰,全殲了福建水師,此戰過程實在荒唐,這裡我們不贅述。

此戰之後,慈禧太后怒不可解,對法國宣戰,法國艦隊移師封鎖臺灣海峽,進攻臺北淡水,劉銘傳等苦戰擊退法軍進攻,重創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後傷重不治),而西線法國陸軍在廣西邊境鎮南關被馮子材指揮的清軍重創,中法戰爭朝著有利於清朝一方發展,導致了法國茹費裡內閣下臺。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老佛爺表示這口氣不能忍,打他孃的


兩邊都不想繼續打下去,這就輪到著名的“交涉專家”李鴻章出馬了,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法軍6月2日撤離基隆,7月21日撤離澎湖。清廷承認越南脫離清朝保護,其他方面,不割地不賠款,清廷覺得,都挺好。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交涉專家"李鴻章


但中法戰爭還是刺激了清廷的神經,海防重任似乎遠比想象中的重,臺灣關乎海防全局,不應完全依賴福建。清廷內部進行了一次加強海防的討論,臺灣問題成為此次討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上《復陳海防應辦事宜請專設海防全政大臣折》和《臺防緊要請移福建巡撫駐臺鎮懾折》,分析了臺灣為七省門戶,關係全局的形勢,比較了十年中先後提出的“巡撫分駐”、“兼顧省臺”、“簡派重臣”、“建省分治”諸方案,建議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所有臺澎一切應辦事宜,概歸該撫一手經理,庶事有專責,於臺防善後大有裨益”。大臣們贊成臺灣建省的居多數。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護國柱石左侯爺


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決定:“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以此為標誌,清廷正式決定設立臺灣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我們可以認為中法戰爭是臺灣建省的催化劑,似乎臺灣建省已經勢在必行,但劉銘傳第一時間拒絕了出任臺灣巡撫一職,這是為什麼呢?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清廷收復臺灣後的行政區劃沿革



臺灣正式建省

劉省三這時候為什麼打退堂鼓了呢?不是他不願意去當這個臺灣巡撫,而是實在當不起。因為在此之前,臺灣的經費、物資、兵備都是福建省統一負責的,臺灣地缺人少,承擔不起獨立建省的供給,一旦臺灣福建分離,原來由福建省提供的錢糧供給都不會有了,並且建省後就得獨立的向戶部賦稅了。這些讓臺灣獨立面對是相當困難的,劉銘傳上了一道《臺灣暫難改省折》詳細敘述為什麼臺灣難建省,主張先辦防務、練兵、清賦等,待財政充裕,條件成熟再行改省。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海防大局形勢急迫,清廷體量劉銘傳的難處,清廷打破常規,先建制後建設,要求各省海關以及福建蕃庫繼續負責臺灣方面的糧餉供應,另外,仿新疆建省先例(這也是今後將要介紹的晚清邊疆建制),改“臺灣巡撫”為“福建臺灣巡撫”,巡撫駐臺北,而福建巡撫事務由閩浙總督兼管。

臺灣被分為南、中、北及後山四路,由原來的2府8縣4廳改為3府1州11縣5廳。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臺灣島三府一直隸州示意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新設省行政區劃表


臺灣為南洋門戶,業經欽奉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所請從緩改設巡撫,著毋庸議。……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著楊昌浚、劉銘傳詳細會商,奏明辦理。——《光緒帝諭》


1887年2月13日劉銘傳正式走馬上任,擔任首任“福建臺灣巡撫”。到1888年福建臺灣雙方交接事宜完成,臺灣省規模初具,算是正式實現分治。從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到此時,在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臺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


應時而生,晚清檯灣建省始末

臺灣產光緒年間銀元



臺灣建省前後的故事大致講完了,至於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甲午戰後一紙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前文提到的樺山資紀成為了日據臺灣首任總督。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


直到50年後的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標誌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一灣淺淺的海峽,留下太多遺憾和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

臺灣建省的影響和意義

1、政治上,清政府在臺灣設行省,直轄於中央政府,意義在於提升臺灣的行政層級和政治地位,其影響及於現實。一方面,深化了臺灣建制,從原來粗糙的臺灣一府三縣到三府一州十幾個縣,更有利於有效施政。另一方面,臺灣建省充分體現清廷對於臺灣的主權宣示。建省之後,臺灣仍與福建保留著若干行政上的關係,臺灣省的全稱為“福建臺灣省”,這種特殊性在於維繫臺灣與福建內地的原有聯繫,使之更具整體性,而不是孤懸海外。

2、軍事上,臺灣在海防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政府在外患頻繁的影響下,逐步加強對臺灣的控制,劉銘傳在中法戰爭後採取了一系列具體作法加強了臺灣防務,提高了臺灣的戰略地位,有助於抑制日本覬覦臺灣東北部附屬島嶼的陰謀,臺灣作為東南海疆屏藩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

3、經濟上,臺灣建省使臺灣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建設時期。臺灣建省之所以會醞釀那麼長時間,主要原因是當時臺灣的經濟規模比較小,財政方面尚無法獨立,需要內地的“協餉”以及中央的專款。臺灣建省後,劉銘傳銳意推動各項新式改革,清丈土地,改良稅制,健全財政制度,為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奠下良好的基礎。在劉銘傳任內,臺灣的財政收入有了很大增長,從每年的90萬兩增長到300萬兩。五年以後,福建和中央的協餉就被取消了,臺灣迅速地從一個靠中央和鄰省財政補貼的省份,成為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省份。可以說,劉銘傳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奠基人。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亦稱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4、文化上,臺灣建省加強了臺灣同胞與大陸人民的文化聯繫。建省後,劉銘傳對原住民剿撫並行,開漢學,設科舉,讓他們接受現代文明,並且鼓勵大陸移民開發臺灣,福建移民構成了臺灣人口的主體(福建泉州閩臺緣博物館就是福建移民臺灣的見證),修鐵路,架電報,臺灣與北京可以直接通過電報聯繫。隨著移民的不斷進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對臺灣產生了巨大影響,具體表現在語言、風俗、信仰等方面,幾乎是一個東南沿海文化的綜合體,是中華文明在東海上形成的璀璨明珠。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固有領土,中國必將實現全面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