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魏明帝曹叡意欲討伐蜀國,群臣認為不可,三朝元老,比肩二荀、郭嘉的“王佐之才”劉曄玩起了“兩面派”手法:奏對魏明帝時,強力支持,群臣討論時,竭力反對。看似刀切豆腐兩面光的行為,引起了曹叡的狐疑,儘管劉曄通過解釋艱難過關,卻不想,一位在史書未留姓名的人,瞅準了君臣細如秋毫的嫌隙,給劉曄以致命一擊……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三朝元老倒在無名鼠輩的讒言下


或謂帝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反問反者,是曄常與聖意合也。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曄遂發狂,也為大鴻臚,以憂死。


《傅子》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敦誠愨,內失君心,外於俗,卒自危,豈不惜哉!

《資治通鑑·魏紀四》

前面的話

讒言,現實社會中“逆淘汰”的利器。往往發端於微末,見隙於人心,直到塵埃落定、大廈將傾,當事人常常還百思不得其解。劉曄智謀、機斷出類拔萃,作為三朝元老,曾在謀劃得隴望蜀、諫阻封吳、聯蜀攻吳等方面發表過獨到見解,但始終未被曹操爺孫所信賴倚重,其謀事有餘,謀主不足的特點,終究害了自己。

謎題:為什麼讒言難以被識別?

讒言的威力,如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化骨綿掌”,潤物無聲、力道深厚,卻又常常銜接緊密、步步連環。令讒言對象防不勝防的要素有三:

  • 立足點適配

誠如曾仕強教授所言:“人們討厭拍馬屁的人,卻受用於馬屁的味道”,因此,在小人構陷之時,立足點是完美適配領導者權力需要的進言總是喜歡披著“忠言”的外衣,發揮著讒言的作用。從劉曄的立場看,無名氏的進言純屬挖坑埋人,但從曹叡的角度看,則是群臣的互相監督,剷除諂媚阿諛之人,對匡正朝廷政治風氣大有裨益,實在是“忠言”難得。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讒言常常披著“忠言”的外衣


  • 預判性套路

無名氏對劉曄的出手,必然是經過長期準備的,摸透了劉曄的行為規律;更能夠打消曹叡疑慮、消除自己讒言色彩的是,他沒有鐵口直斷,而是設置了一個測試“套路”邀請領導親自參與、眼見為實,這是造成領導“壞印象”的關鍵要素。AB兩個選項,看似劉曄如何選都是50%概率,其實這道量身定做的陷阱題,早就為劉曄預留了必選答案。

  • 因果律混淆

只是選擇還不能夠坐實劉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無名氏在前兩步的迷惑下,夾帶了關鍵性的“私貨”:如果迎合,那就是諂媚小人。通過強化單一元素與結果間的聯繫實現了對魏明帝的洗腦

,無形中抹去了引發劉曄行為的其他因素(譬如測試問題恰好劉曄不熟悉,不便忤逆明帝),造成了曹叡放棄主動思考,劉曄喪失解釋機會的局面。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無名氏進讒三部曲步步連環


疑點:“精於知人”的劉曄為何中招?

信任是一場無差別測驗,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考試時間、答題形式、收卷時間,只有結果顯示通過與否。

“精於知人”劉曄最終中招,還要從三方面挖掘原因。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劉曄服務三朝,始終不是皇帝貼心人


  • 疏於謀主

劉曄從戰略思維方面無可挑剔,其預判天下形勢的能力,曹魏集團內部鮮有與其比肩者,但對於同領導搞好關係,卻是小學生水準。於是,同樣是出謀劃策,二荀、郭嘉能夠屢屢採納,揚名千古,而劉曄的真知灼見卻被棄之一邊,甚至後來事實應驗了,皇帝還不領情地揶揄一番。如此看來,

做事還需先做人。試想,如果劉曄深得皇帝信任,他的謀略將得到更加淋漓盡致地發揮,而無名氏這樣的讒言,又何嘗影響曹叡的判斷?

  • 孤家寡人

從過往的曹魏朝廷大討論上看,劉曄的表現可謂“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活教材”,從同僚到皇帝,鮮有意見一致的情況。這就意味著,劉曄是憑自己的研判技術能力吃飯的,缺乏“三人成虎”的“搖尾系統”。在他滔滔不絕、高談闊論時,得罪了同僚而不自知,也缺乏通風報信的信息來源,倒黴背運時亦不清楚皇帝所思所想。因此,不被針對則以,一被針對,既無法迅速反應調整策略,又不能盟友求情,減輕罪責,孤家寡人如何扛得住集團式的派系傾軋?

  • 人設之苦

劉曄到了晚年,對自己過去“只掌握真理,不獲得重用”的行為模式做了反思,開始變得不再慷慨激昂,能迎合皇帝的事情就選擇迎合。其實

這只是學了“佞臣”的一個表,而對皇帝權力心思的迎合依然缺位,導致皇帝對其信任關係原地踏步。況且,劉曄幾十年的行為模式,已經令外界對他產生了“眾人獨醉我獨醒”人設印象,一朝更迭,必然引起皇帝認知系統的地動山搖!最高領導本著“用人如器”的原則,必然需要熟知各位大臣的屬性人設,才能基於其特點委以信任、各盡其用,倘若各個虛與委蛇,又如何能人盡其才、大膽放權呢?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劉曄精於謀事,疏於謀主終究害了自己


啟示:消弭讒言到底怎麼做?

遭遇讒言,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消弭影響,只有圍繞權力心思“慢工出細活”,才有可能逐步找回昔日的信任關係。

  • 不做辯解,不生怨懟

劉曄的怨天尤人展示給我們一個反面教材,其最終的人生悲劇本可以大概率避免。一方面,安排調任大鴻臚,既是領導的判斷,又是領導的進一步測試,判斷上,讒言對曹叡發生了影響,測試上,則是曹叡對劉曄為人風格確認的加時賽,此時,領導期待的回應態度優先於對錯,劉曄應該主動檢討,不作抱怨,展示對曹叡的忠誠恭順,避免信任關係的再度惡化;另一方面,劉曄來日方長,作為九卿之一,仍有查清來龍去脈,同敵人慢慢周旋的資本。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面對讒言,心態崩塌意味著出局


  • 價值突圍,重近核心

對待新的工作崗位,首先是心態的調整,劉曄應該展示在新崗位上的態度和能力,在不減分的基礎上,尋求貼近曹叡的機會;

其次是鏈條的打造,曹叡日理萬機,幾日不見就拋諸腦後者大有人在,劉曄需要一些能在曹叡跟前說得上話的人提供助力;再次是價值的突圍,劉曄作為戰略家,總能等到曹叡的需要,手裡的絕活兒正是重新啟用的通行證。

  • 拙誠開源,巧詐節流

與《傅子》看法不同,愛讀君以為,拙誠也好、巧詐也好,並不是劉曄身敗名裂的根本原因,皇帝不是道德家,二荀、郭嘉、賈詡的花花腸子只多不少,但都得到了曹魏集團的充分認可。因此,對劉曄道德審判不過晉臣傅玄是給結果的合理化解釋。但其提出拙誠、巧詐的概念,依然有可取之處:拙誠,即“坑誰不能坑領導”,下屬需要保持對權力的透明性,來幫助領導正確地認知自己,在領導熟悉掌握並接受下屬特點基礎上,開信任之源,否則,隨時處於滅火、闢謠的奔波中,效果也差;巧詐,即“防人之心不可無”,防止別有用心之人對我們的行為準確預判,節進讒之流,否則,隨時可能被他人計算,不知危險來自何方。

職場讒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慘遭無名鼠輩逼瘋,鬱鬱而終!

拙誠開信任之源


餘音繞樑

殘酷的宮廷鬥爭中,資歷再老、能力再強,在讒言之下,也有匍匐在地的時候,只要還是局中人,就要遵守遊戲規則。劉曄本該有這方面的覺悟,但他對讒言的心態調整,應對之策出現了問題,把本不是尚有可為的殘局玩崩盤了,成為了權力鬥爭中逆淘汰的犧牲品,殊為可嘆!領導者不可不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