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魏明帝曹叡意欲讨伐蜀国,群臣认为不可,三朝元老,比肩二荀、郭嘉的“王佐之才”刘晔玩起了“两面派”手法:奏对魏明帝时,强力支持,群臣讨论时,竭力反对。看似刀切豆腐两面光的行为,引起了曹叡的狐疑,尽管刘晔通过解释艰难过关,却不想,一位在史书未留姓名的人,瞅准了君臣细如秋毫的嫌隙,给刘晔以致命一击……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三朝元老倒在无名鼠辈的谗言下


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反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也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于俗,卒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魏纪四》

前面的话

谗言,现实社会中“逆淘汰”的利器。往往发端于微末,见隙于人心,直到尘埃落定、大厦将倾,当事人常常还百思不得其解。刘晔智谋、机断出类拔萃,作为三朝元老,曾在谋划得陇望蜀、谏阻封吴、联蜀攻吴等方面发表过独到见解,但始终未被曹操爷孙所信赖倚重,其谋事有余,谋主不足的特点,终究害了自己。

谜题:为什么谗言难以被识别?

谗言的威力,如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化骨绵掌”,润物无声、力道深厚,却又常常衔接紧密、步步连环。令谗言对象防不胜防的要素有三:

  • 立足点适配

诚如曾仕强教授所言:“人们讨厌拍马屁的人,却受用于马屁的味道”,因此,在小人构陷之时,立足点是完美适配领导者权力需要的进言总是喜欢披着“忠言”的外衣,发挥着谗言的作用。从刘晔的立场看,无名氏的进言纯属挖坑埋人,但从曹叡的角度看,则是群臣的互相监督,铲除谄媚阿谀之人,对匡正朝廷政治风气大有裨益,实在是“忠言”难得。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谗言常常披着“忠言”的外衣


  • 预判性套路

无名氏对刘晔的出手,必然是经过长期准备的,摸透了刘晔的行为规律;更能够打消曹叡疑虑、消除自己谗言色彩的是,他没有铁口直断,而是设置了一个测试“套路”邀请领导亲自参与、眼见为实,这是造成领导“坏印象”的关键要素。AB两个选项,看似刘晔如何选都是50%概率,其实这道量身定做的陷阱题,早就为刘晔预留了必选答案。

  • 因果律混淆

只是选择还不能够坐实刘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无名氏在前两步的迷惑下,夹带了关键性的“私货”:如果迎合,那就是谄媚小人。通过强化单一元素与结果间的联系实现了对魏明帝的洗脑

,无形中抹去了引发刘晔行为的其他因素(譬如测试问题恰好刘晔不熟悉,不便忤逆明帝),造成了曹叡放弃主动思考,刘晔丧失解释机会的局面。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无名氏进谗三部曲步步连环


疑点:“精于知人”的刘晔为何中招?

信任是一场无差别测验,从来没有人告诉你考试时间、答题形式、收卷时间,只有结果显示通过与否。

“精于知人”刘晔最终中招,还要从三方面挖掘原因。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刘晔服务三朝,始终不是皇帝贴心人


  • 疏于谋主

刘晔从战略思维方面无可挑剔,其预判天下形势的能力,曹魏集团内部鲜有与其比肩者,但对于同领导搞好关系,却是小学生水准。于是,同样是出谋划策,二荀、郭嘉能够屡屡采纳,扬名千古,而刘晔的真知灼见却被弃之一边,甚至后来事实应验了,皇帝还不领情地揶揄一番。如此看来,

做事还需先做人。试想,如果刘晔深得皇帝信任,他的谋略将得到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而无名氏这样的谗言,又何尝影响曹叡的判断?

  • 孤家寡人

从过往的曹魏朝廷大讨论上看,刘晔的表现可谓“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活教材”,从同僚到皇帝,鲜有意见一致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刘晔是凭自己的研判技术能力吃饭的,缺乏“三人成虎”的“摇尾系统”。在他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时,得罪了同僚而不自知,也缺乏通风报信的信息来源,倒霉背运时亦不清楚皇帝所思所想。因此,不被针对则以,一被针对,既无法迅速反应调整策略,又不能盟友求情,减轻罪责,孤家寡人如何扛得住集团式的派系倾轧?

  • 人设之苦

刘晔到了晚年,对自己过去“只掌握真理,不获得重用”的行为模式做了反思,开始变得不再慷慨激昂,能迎合皇帝的事情就选择迎合。其实

这只是学了“佞臣”的一个表,而对皇帝权力心思的迎合依然缺位,导致皇帝对其信任关系原地踏步。况且,刘晔几十年的行为模式,已经令外界对他产生了“众人独醉我独醒”人设印象,一朝更迭,必然引起皇帝认知系统的地动山摇!最高领导本着“用人如器”的原则,必然需要熟知各位大臣的属性人设,才能基于其特点委以信任、各尽其用,倘若各个虚与委蛇,又如何能人尽其才、大胆放权呢?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刘晔精于谋事,疏于谋主终究害了自己


启示:消弭谗言到底怎么做?

遭遇谗言,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消弭影响,只有围绕权力心思“慢工出细活”,才有可能逐步找回昔日的信任关系。

  • 不做辩解,不生怨怼

刘晔的怨天尤人展示给我们一个反面教材,其最终的人生悲剧本可以大概率避免。一方面,安排调任大鸿胪,既是领导的判断,又是领导的进一步测试,判断上,谗言对曹叡发生了影响,测试上,则是曹叡对刘晔为人风格确认的加时赛,此时,领导期待的回应态度优先于对错,刘晔应该主动检讨,不作抱怨,展示对曹叡的忠诚恭顺,避免信任关系的再度恶化;另一方面,刘晔来日方长,作为九卿之一,仍有查清来龙去脉,同敌人慢慢周旋的资本。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面对谗言,心态崩塌意味着出局


  • 价值突围,重近核心

对待新的工作岗位,首先是心态的调整,刘晔应该展示在新岗位上的态度和能力,在不减分的基础上,寻求贴近曹叡的机会;

其次是链条的打造,曹叡日理万机,几日不见就抛诸脑后者大有人在,刘晔需要一些能在曹叡跟前说得上话的人提供助力;再次是价值的突围,刘晔作为战略家,总能等到曹叡的需要,手里的绝活儿正是重新启用的通行证。

  • 拙诚开源,巧诈节流

与《傅子》看法不同,爱读君以为,拙诚也好、巧诈也好,并不是刘晔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皇帝不是道德家,二荀、郭嘉、贾诩的花花肠子只多不少,但都得到了曹魏集团的充分认可。因此,对刘晔道德审判不过晋臣傅玄是给结果的合理化解释。但其提出拙诚、巧诈的概念,依然有可取之处:拙诚,即“坑谁不能坑领导”,下属需要保持对权力的透明性,来帮助领导正确地认知自己,在领导熟悉掌握并接受下属特点基础上,开信任之源,否则,随时处于灭火、辟谣的奔波中,效果也差;巧诈,即“防人之心不可无”,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对我们的行为准确预判,节进谗之流,否则,随时可能被他人计算,不知危险来自何方。

职场谗言逆淘汰:三朝大佬惨遭无名鼠辈逼疯,郁郁而终!

拙诚开信任之源


余音绕梁

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资历再老、能力再强,在谗言之下,也有匍匐在地的时候,只要还是局中人,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刘晔本该有这方面的觉悟,但他对谗言的心态调整,应对之策出现了问题,把本不是尚有可为的残局玩崩盘了,成为了权力斗争中逆淘汰的牺牲品,殊为可叹!领导者不可不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