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特色:乳山媳妇饼好吃,你知道其中的由来吗?

在乳山,没见过喜饼的人不多,没吃过喜饼的,大概只有还吃奶的婴儿。人们结婚、生子、过生日、过节、走亲戚置办的礼品中,喜饼最常见,它是向亲朋好友传递亲情、友情,表达喜庆情绪最直接的“饮食文化大使”。

那么乳山喜饼到底是从何朝哪代沿袭下来的呢?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人敢断代说出个子午卯丑。早就有史学家研究证明,东夷文化是指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的文化。乳山是齐鲁大地的一部分,于是有人猜测,喜饼应该从东夷文化兴起时就有,这一点没有见过确凿的历史记载,不敢妄下定语。但是,刘备带着喜饼去娶孙尚香的故事,却是眼下最早记载喜饼由来的典故。话说三国时代,吴国主孙权,听取周瑜的计谋,瞒着朝中群臣和黎民百姓,假将孙权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来吴娶亲是假,夺荆州之地是真。诸葛亮识得计谋,决定将计就计,弄个假戏真做。他命人加紧烘烙了一批“龙凤喜饼”,让刘备带去相亲。刘备一进吴国城,把所带的“龙凤喜饼”全部分发给百姓,一时全城人都知道刘备是来娶孙尚香的。事情传到国太耳朵里,甘露寺相亲,国太见刘备一表人才,就准许了这门婚事。从此,喜饼成了人们结婚广布喜讯的礼物。

胶东特色:乳山媳妇饼好吃,你知道其中的由来吗?


这个典故,透出一个讯息,就是全国各地都有吃喜饼的习俗。然而什么事物都有“最”出色的那一个。各地的喜饼,大小,形状,颜色,材质及制作手法均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胶东地区的喜饼,大小和品质就不一样,就拿威海地区来说,文登、荣成的喜饼只有月饼那般大,像是油炸果子,外酥里香,只是小巧玲珑,有点太小。最独特的当属乳山喜饼,大方的外观,在胶东众多的喜饼中,仅大小就排行老大,且乳山喜饼个最大、形最圆、色最美、味最纯,食后最不烧心,这几“最”特点使乳山喜饼在全国都很闻名。

媳妇饼俗称为“被窝饼”。此饼是女儿出嫁时,由女方娘家负责烙制的,好吃又耐存放。这种饼专门是为忙碌了一天的小两口进入洞房后,深更半夜说悄悄话时用来填肚子充饥而准备的……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饼就烙得多了起来,又作为礼品分发给参加婚礼的客人品尝。

媳妇饼的制作非常讲究。要用当年新麦的磨尖面即精面粉,再加入白糖、花生油和鸡蛋,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一般不加水,经过人工反复揉搓,然后分割成小块做成饼状,放在面板上醒一醒再烙。

烙制过程更需要操作者的耐心、毅力和吃苦精神。那时烙饼都用做饭的大锅。柴火要用当年的好麦秸,易燃,火苗柔和。一个人在灶下,一小把一小把地把麦秸往锅灶里续,进行煨烧。麦秸添多了,火大饼易烤糊,火苗小了饼会夹生,所以需要用文火。在大锅里烙饼,可是个又累又讲究火候的细心活,要不停地翻弄着锅里的面饼,要受热均匀,防止烙糊,等把两面和周边全部烙遍烤透后,才拿出来一个个摆放在格盖(方言,一种用高粱秸秆穿结而成的圆盖子)上,散热凉透。

胶东特色:乳山媳妇饼好吃,你知道其中的由来吗?


媳妇饼做得口味如何,使用的材料真不真,不但显示了女方家日子过得殷实与否,也可看出女主人做饭食活儿的水平。媳妇饼还充分体现出娘家对女儿、女婿的一片关爱和祝福。当然,亲朋好友吃到此饼,也就分享了一对新人的喜悦。乳山的媳妇饼在过去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我儿时偶尔也吃到过此饼,那种甜甜的、混合了麦、蛋、油香的美妙味道,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难忘。

与媳妇饼相配的还有一种饼。它比一般媳妇饼要大四五倍,厚薄差不多,叫做囤底。这种饼因个儿大,制作起来更加耗时费工,再加上有其独特的含义。所以,闺女出嫁时,娘家只做一个囤底。做好后,由娘家的长辈亲自操刀切割成若干等份,待婚宴后连同媳妇饼一起分给两家受尊敬的直系亲属,一般人是吃不到的。它的寓意是希望亲家两家人今后融洽相处,就像囤底一样团团圆圆,日子过得像囤底一样殷实富足。

胶东特色:乳山媳妇饼好吃,你知道其中的由来吗?


自古至今,每一块喜饼都是手工制作的。既是手工制作,那么制作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口感就千差万别,但无论怎么不一样,用料都是一样的,这就看各自的用料是否纯正、技术掌握及火候的把握是否得当了。那些办喜事的人家,简直就是比赛烙喜饼孬好的竞技场。在乳山,凡是娶妻嫁女的,家家都做媳妇饼,亲朋好友,邻居,只要当天来吃喜宴的,都要做。喜主家要做上千个喜饼分给客人,亲朋好友最低也要做五六十个,多做也可以,只看与喜主的远近关系,留待结婚当天带到喜主家中,喜宴完以后,喜主留下客人的一半喜饼,表示接受客人的祝福,同时喜主要把自己做的饼送相同数目给人家,互换一下,也叫人家沾点喜气!乳山的喜饼大,直径有14—15厘米,厚度有3.5一4厘米。客人在众喜饼中流涟,如果发现自己烙的饼,比这个规格小,她自己也感觉不够大气,拿不出手,生怕背上个小气的名声。那些色正、个大、形圆的喜饼,不用众人品评,客人自己也感觉脸上展扬有光。因此,乳山的喜饼,没有小的,我想这也正是乳山人以大方示人的有力证据吧。

胶东特色:乳山媳妇饼好吃,你知道其中的由来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喜饼还没有走向商品化,当时想吃块喜饼,不遇到办喜事,或者不到七月七过节,农家人是享受不到这美味的。进入九十年代,想什么时候吃喜饼,只要人不懒,农家人都能吃得到。开放搞活的市场经济,也把喜饼行业推向了市场,城里开办的喜饼店,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据亲情缘喜饼的经理讲,开放的乳山,引来全国各地无数的国内外投资商和旅游者,乳山喜饼,就在这些人的口齿流香中,因其口感松软、味道香美、面料饱满、便于携带等优点,被贴上了乳山喜饼的标签走出乳山传到了国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