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语文智慧教育是我最为推崇的教育,引导学生开拓、延展自己的生活领域,全方位地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语文教学和做人(育德)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语文强调读、写、听、说训练,要求学生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去看待知识,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对象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更广阔的空间,包罗万象,贯通古今。梁老师的智慧语文课,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精华,弘扬千百年来先贤智慧,教会孩子学古今先贤智慧,在人文经典里启迪智慧人生。

今天跟梁老师一起穿越唐朝,领略“诗佛”、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名篇佳作:《终南山》,体会诗人高超的艺术写作手法。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诗文阅读】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有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唐朝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写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诗词鉴赏】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写终南山的远景,描写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借用夸张和联想的表现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显然是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站在长安城从平地遥望终南山,其顶峰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但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东边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呢?然而这是极目远眺的描写,从长安遥望终南山,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诗人在终南山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写近景,“回望”与“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诗人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眼前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好像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在白云之上的仙境一样;进而前行,白云又向两边分开,可望而不可即;回头望,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奇妙的云海境界。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技法点拨】“青霭入看无”与“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这一联诗,写烟云幻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而且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为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描写终南山从北到南的辽阔景秀,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高度概括,尺幅万里,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想在山里找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诗人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表。深山人语响,诗人侧首遥望呼喊、樵夫口答手指的情景更加贴切自然。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艺术评价】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大语文时代的智慧学习-跟梁老师学唐诗之山水诗写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