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導語:在明朝歷史中,有這樣一段奇異的歷史。明英宗與明代宗兩位皇帝同時存在,形成了明朝政局的分裂與動盪。這段歷史時期

始於明朝的"土木之變",終於"奪門之變",前後歷時共八年。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朱祁鈺像

而中間的八年時間,正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八年皇帝時光。由於其權力源於明英宗朱祁鎮,也終於朱祁鎮,所以對於朱祁鈺的歷史評價,有失客觀。在發掘史料的過程中,救會發現景泰年間(1450-1457)(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其實屬於明朝歷史中,較為清明的執政時期。

縱觀明史,從正德(1506——1521)年號之後,明朝歷史走向了中後期,碩大的帝國就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在正德之前,景泰的短短8年間,使正統年間所表現出的頹勢消失不見。雖然景泰年間,有著稱明史的于謙等人,但是通過仔細觀察,景泰年間的政治成就與明代宗朱祁鈺有著主要聯繫。

一、朱祁鈺成為了皇位的替代者

按照朱氏皇家的名位,朱祁鈺本來與皇位無緣。因為朱祁鈺是明宣宗的次子,明英宗異母的弟弟。可是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鈺,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卻玩弄政政,任用奸宦,導致明朝陷入了危局。

明英宗過於寵幸太監王振,導致朝政為之荒廢。王振通過自己與皇帝的關係,把控政權,並鼓勵明英宗出征漠北,建業立功。之後的歷史證明,王振隨明英宗一同出征,遭遇了"土木之變",大明皇帝被俘,鬧出了千古笑柄。但是大明王朝並沒有就此滅亡,為了挽大廈之將傾,就萬民於水火,明廷做出了正確的歷史選擇。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合適的君主。

1、皇家的取捨

當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明廷之後,最受震盪的便是皇家後宮。作為當時的實際掌權者,孫太后有著難以言盡的權威。孫太后還是明初諸妃殉葬制度的逃避者,朱元璋不想看見的畫面依然出現了,母權開始干預皇權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故宮

明英宗被俘,明廷把皇權的選擇交給了孫太后,這種做法在漢代也時有發生,所以孫太后選擇皇位的替代者,成為了歷史的慣性。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非常年幼,難以承擔國家危機時刻的需要。所以,孫太后為了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最終選擇了郕王朱祁鈺。"皇太后命王監國"。

朱祁鈺的生母是吳妃,在皇權家族中,母以子貴,是政治上的規律。所以孫太后選擇朱祁鈺,其實對她而言,沒有政治利益可言。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其將之後的太子之位,進行了確定,以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

2、朝政上的進退

當朱祁鈺代行皇帝之位後,明廷上發生了進退兩難的爭議

面對明軍精銳的喪失,以及蒙古瓦剌大軍的逼近,明朝正面臨生死存亡的一刻。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本想借此穩定明朝局勢,以對抗蒙古騎兵。殊不知明英宗的狂妄自大,使這一偉大決策成為了明朝生死的考驗。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明朝官員

是退守南京,還是堅守北京,明廷分為了主戰派與主和派。在這兩種選擇中,任何一種,都會導致明朝歷史產生鉅變。

不過,這個選擇早已有了定數。也正是因為朱祁鈺的選擇,使大明王朝保住了國威與社稷。如果朱祁鈺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那麼明朝之後的歷史,還有可能是一個未知數。

二、積極應對軍事壓力

朱祁鈺上任之後,對自己手下的臣子就進行了調動。在他的操作下,主戰派大臣成為了朱祁鈺的政治基礎與政治力量。在當時危機的時刻下,朱祁鈺選擇與蒙古瓦剌大軍進行正面交鋒,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明朝軍隊

但是朱祁鈺並沒有重蹈明英宗的覆轍,而是選用了正確的人才與武將,並實施了正確的政策與戰略,使明朝危機的局勢瞬間走向緩和。明朝最大的一次生死危機,在朱祁鈺與相關大臣的努力下,發生了歷史的改寫。

1、重用於謙

自古以來,"擇天下賢臣而御之",是古代封建王朝得以長久的原因。所以科舉制度的盛行,不僅符合了政治的需要,也符合了天下百姓的渴望。一個人才,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在明代,改變歷史的人物少不了于謙。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于謙刻像

于謙本是一位兵部侍郎,在六部之中,于謙的官職並不顯赫,但是他的行為與舉動,卻使大明王朝重新走向了正軌。作為北京保衛戰的主要領導者,于謙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言南遷者,可斬也!"

朱祁鈺也被于謙的膽識與謀略所懾服,所以在瓦剌大軍到來之前,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並提督各營軍馬,直接負責京城軍隊的調任。朱祁鈺重用於謙,于謙也給了朱祁鈺一個滿意的答卷。在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中,瓦剌大軍進攻失敗,落荒而逃。

2、重整邊防

如果景泰年間的防禦戰爭以北京保衛戰為結尾的話,那麼明朝之後的歷史不會那麼太平。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不僅要解決當下的任務,還要預期之後的危機。瓦剌軍隊雖然被明軍擊退,但是他們

對於明朝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消失。

為了徹底消除蒙古對於明朝江山的覬覦,大明王朝只通過一場勝利是遠遠不夠的。以防蒙古入侵者再次接近北京京城,所以朱祁鈺對明代邊防進行了積極的治理。在相關軍事調度下,使之前被毀的國家防線實現了重鑄,成為了大明王朝抵禦蒙古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線。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明代邊防圖

特別是關鍵的軍事重鎮宣府與大同,朱祁鈺堅定的任用了楊洪與郭登。在明廷的支持下,楊洪與郭登的積極整治成為了蒙古入侵者的噩夢。"恐宣、大議其後,將有腹背受敵之患,是以雖長驅直入而不能持久,狼顧而去,率以無敗"。

三、政策上的開明

在軍事戰略上,朱祁鈺的選擇通過歷史證實,確實是正確的。在朱祁鈺與大臣的堅守中,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成為了蒙古入侵者難以吞食的苦果。倘若明廷選擇南遷,那麼宋朝的歷史很有可能重演。不過,在朱祁鈺的選擇與領導中,明廷走向了正軌。

除了軍事,在政治的處理中,朱祁鈺奮力改變"正統間,奸臣用事,欲圖小利"的荒敗局面。因為正統年間負面的治理,曾使大明王朝之江山欲傾。所以,為了防止正統年間的錯誤再次發生,朱祁鈺用積極的政治政策,來消除這種隱患。

1、廣開言路

正統年間,最主要的問題便是宦官的問題。明英宗正是因為寵幸宦官,導致皇帝與明廷的溝通產生了隔閡。受惑於宦官,而大臣都只能按照皇帝與宦官的想法走,所以明朝的危機主要源於內部。

有了前車之鑑,朱祁鈺對待宦官的態度特別注意,甚至有"待中官最嚴"之稱。沒有了宦官的干擾,大臣的建議可以得到皇帝的考慮,國家的政策制定也相對正確。除了杜絕宦官的干擾,對於官員之間的爭議,朱祁鈺也非常關心。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明朝官員

"大開言路,吏民皆得上書言事",正統年間封閉的言路,在景泰年間得以重啟。特別是言官群體,得到了朱祁鈺的認可。其父親明宣宗,正是因為反感言官的話語,所以才重用了宦官。不過在景泰年間,這個錯誤得到了糾正。

2、廣用賢良

在朱祁鈺登上皇位之後,其最主要、最明顯的功績便是廣用賢良。除了于謙、楊洪、郭登以外,還有石亨、徐有貞、胡濙、王直、陳循等人。國家的治理,便是清明的政策與政治。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便需要人才的支持。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明朝官員

自古以來,盛世離不開人才的支持。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張騫等;唐太宗時期的魏徵、房玄齡、秦叔寶等;明太祖時期的徐達、劉基、常遇春等。君王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其對人才有選擇的責任。好的君王,都因善於用人而著稱。

四、對國家治理有理想

從朱祁鈺的治國功績中,可以看出,其治國除了解決正統遺留的問題以外,還有治國的理想與理念。"朕承祖宗大位,夙夜惓惓於心,亦惟古人之道德功以自期,以今天下之治教養自勵"。

景泰年間對明朝歷史的積極作用:與朱祁鈺有很大聯繫

龍椅

作為一個皇帝,朱祁鈺認識到了祖宗的恩德與國家的重任,這確實是封建皇帝應該注意的兩方面。在相關政務的施行中,朱祁鈺兢兢業業,以思治理。所以正統的社會問題,在景泰年間大大革除。

結語:對朱祁鈺八年的皇帝生涯進行總結,就會發現景泰年間的朝廷,有著不少的能人志士。在這些人才的治理下,"土木之變"的危機化為了轉機,明朝在搖搖欲墜之中,重新回到了正軌。

"治理以任官為本,任官以得人為先",這是朱祁鈺對於皇帝管理官員事物的認知,也是景泰年間政策的主要指導方針。雖然在政治鬥爭中,朱祁鈺跌下了皇帝之位,但是在國家治理與選材任人中,朱祁鈺的閃光點亦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明史研究》

《明史》

《明英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