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01兒童語言審美的意外反轉

蜜蜂嗡嗡叫,寶寶馬上聞自己的腳

當寶媽輕唱“春天天氣好,花兒都開了,楊柳樹兒對著我們彎彎腰;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後。寶寶說還要聽,一旦寶媽重複的唱了幾遍之後,聰明的寶寶基本上能夠在媽媽說了下句時,就能接上後面一句中的某個關鍵詞。在複述關鍵詞的同時,還會做出具體的動作,而往往這個動作與兒歌表達的意思完全兩樣,從而讓家長開懷不已。比如,有的寶寶的聽到“蜜蜂嗡嗡叫”時,會搬起自己的腳放在鼻子邊聞一聞。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亞洲寶貝的小女孩

對於寶寶的這種讓人驚喜的動作,往往會把寶爸或寶媽的快樂拋出想象之外。這也說明寶寶的理解產生了偏移,把擬聲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和動作。每當這喜劇產生時,做為家長到底需不需要糾正寶寶的理解呢?我的觀點是,不需要,順其自然就好。那麼為什麼寶寶會根椐“蜜蜂嗡嗡叫”做出聞聞腳的動作呢?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蜜蜂是動物(昆蟲),在寶寶的認知層面會把動物和動作關聯起來,所以,才會以他們的認知來理解“嗡嗡叫”這個詞句;另一方面,寶寶還不能理解“嗡嗡叫”是蜜蜂翅膀震動發出的聲音,但“聞聞腳”卻是他們所能做到的動作。第三方面,“嗡嗡叫”與“聞聞腳”的發音太相近,因此,從而在解碼的過程中發生了誤解。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這種因為誤解而產生的意外之美,是正常的也是開心的。這說明了寶寶的語言智能在高速的發展,但他們有限的認知並沒有限制他們的想象。這種想象力的出現,既有他們生活經驗不足的原因,也是他們對兒歌節奏和韻律協同動作的結果,即,聽覺、視覺、觸覺等器官的相互協調能力。因為,新生兒把語言轉化為具體的動作,是其語言智能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就如大孩子或者成年人看圖說話的技能一樣,是需要高超的理解能力的。只不過新生寶寶是把語言轉化為動作而已。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02兒童語言智能的意外挪移

紅掌撥清波——吃掉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是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極其熟悉的一首唐詩。相信,很多寶寶能夠理解“鵝”是什麼,也明白“水”是什麼,但很難理解“紅掌撥清波”是什麼意思。當然,我們在唸唐詩給寶寶聽時,並不指望寶寶學到什麼,也不希望他能理解什麼。只不過是把唐詩當成兒歌念給孩子聽而已,感受唐詩中的節奏和韻味,從而提高孩子的審美罷了。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但非常搞笑的是,有一次,當寶媽唸到“紅掌撥清波”時,寶寶隨即說了兩個字“吃掉”。這種把活生生的動物轉化為美食的理解,直接把寶媽給驚呆了。從詩的意境而言,“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和美食的關聯並不強。而“紅掌撥清波——吃掉”的劇情跨越,遠遠超出了成年的想象。那麼,為什麼寶寶會突然念出“紅掌撥清波”後說出“吃掉”這兩個字呢?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經過綜合分析,總算找到了其中原因。原因有二,一是外婆曾教寶寶剝核桃,外婆在剝核桃的過程中,總是對寶寶說,敲一敲、剝一剝再吃掉就好了。因此,這個“撥清波”被寶寶理解轉化為“剝一剝”,因為音相近,寶寶就“剝一剝”的生活場景挪移了過來。二是在給寶寶念這首唐詩時,寶爸曾買過一隻燒鵝吃,且寶寶特別喜歡燒鵝的味道,因此,寶寶把剝核桃和吃鵝同這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詩進行了關聯,所以才會有了“紅掌撥清波——吃掉”的劇情跨越。

03兒童語言敏感的情境切換

起風了,樹葉感冒了

有一天,傍晚,寶媽抱著寶寶站在窗臺上看風景。突然,一陣風颳過,但見窗外的樹葉隨風起舞。寶媽說,起風了,要下雨了,樹葉在跳舞。兩歲的寶寶聽後接過媽媽的話語說,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寶媽聽後,大聲驚歎,寶寶會作詩了,這首詩非常有哲理。因此,興奮的打電話給寶爸,說你家的寶寶是一個詩人,金句不斷。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寶爸問寶媽,寶寶是從哪裡得到的啟發啊。“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太經典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寶媽說沒有人教過他這樣說啊,是他自己說出來的,我是起了個頭說“起風了,要下雨了,樹葉在跳舞”而已。但寶寶卻能展開自己的想象,好神奇。到了晚上,回到家,寶爸和寶媽又聊起寶寶作的詩。寶媽說,寶寶作詩的原因找到了。因為,每次天氣轉涼或者外面起風了,外婆都會給寶寶添加衣服。當寶寶不肯添加衣服時,外婆都會說起風了,不穿衣服會感冒的。因此,寶寶把起風和感冒聯繫了起來。所以,才會有“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的金句出現。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比“蜜蜂嗡嗡叫”而引發的寶寶聞腳和“紅掌撥清波——吃掉”的動作和話語,至少上升了兩個層次。一方面,嗡嗡叫和聞腳是聲音上的等同,從聲音引發動作,把“叫”當作“腳”是最初始的語言體驗;另一方面,“紅掌撥清波”和“吃掉”之間的轉化,則是實際生活經驗的指導,對曾經的生活場景的記憶,也就是說,對生活場景的記憶高於對聲音的等同。第三方面,“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則是把生活經驗的記憶轉化為借情生情,這不僅需要記憶和理解能力,更需要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因此,“起風了,樹葉要感冒了”的金句出現,的確讓人很意外。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04兒童語言智能發展的情感表達

有限生活經驗、激發無限想象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

眾所周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寶寶們總會給家長很多意外的驚喜。我們無法知道,這些小腦瓜裡到底裝著多少神奇。尤其是呀呀學語的階段,當聽到寶寶第一次喊出爸爸或媽媽時,我們整個人都會被這最美妙的第一聲呼喚給徹底融化。有時候我們會想,為什麼寶寶最先說的話是“爸爸或媽媽”,而不是其它的字詞呢。或許,孩子第一聲是叫爸爸還是媽媽,對家長而言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已能清晰的喊出爸爸或媽媽了。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很多人把寶寶第一次喊出爸爸或媽媽,視為寶寶語言智能發展的起點。隨即會搜索並於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相關問題或答,比如為什麼自家的寶寶說話這麼早,又或者如何更好的讓寶寶說得更多,讓孩子的語言智能發展得更好。想要知道這些問題或者答案的背後,就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明、更健康。其實,如果通過反向推理來論證的話,寶寶最初喊出的“baba、mama”不一定就是“爸爸或媽媽”,只是新生寶寶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過程。換句說,對於剛剛會說“baba、mama”的寶寶來說,爸爸或媽媽只是一個發音,他們還無法正確分辨爸爸跟媽媽的區別。在此,我們可以看一下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

如何用兒歌童謠提高語言能力,5大路徑3個辦法,激發寶寶金句不斷

1、單發音階段(0~3個月):會發a\ai\e\ou和少量的輔音m\h。

2、續音節階段(4~8個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複的連續音節。如ma-ma\pa-pa等聲音,也就是說,其不是在叫爸爸、媽媽,而是一種發音現象。

3、話語萌芽階段(9~12個月):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並能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年人的發音。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4、詞句組合階段(18~24個月)1歲半—2歲的寶寶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很多都是名詞。在18—20個月之間,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為每天10個或更多。有的寶寶每一個半小時就能學會一個新詞,所以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

05如何輕鬆、快速、高效提升孩子語言智能發展

滋養心靈,點亮童年,激發想象

作為家長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並不複雜。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校外培訓,也不在專家的指導,因為培訓和被指導只是一種參考,具體的還是要契合個體的差異和家庭的現實情況。原因就在於:

一方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庭也是獨一無二的。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理,世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家庭。所以,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全情陪伴,向孩子學習,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調整和提升自己。有人說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其實,孩子才是家長最好的老師。

另一方面,只有孩子的心靈得到了愛的滋養,他的信心也就得到了增強。在此過程中,母親和父親在育兒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核心就在於,母親就是爸爸,父親就是媽媽,缺一不可。只是父母雙方在陪伴孩子成長的節奏中,需要把控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自己情緒。因為,家長的情緒就是孩子的性格,所以家長的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

第三方面,想象力建立在好奇和探索的基礎上,而好奇和探索的爆發點卻是孩子對成人的模仿。在模仿中打破原有的規則和格局,甚至突成年人的認知。當然,孩子的好奇和探索會給成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也會給他們自己增加各種危險。但這並不是讓停止好奇心探索慾望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阻礙在於成年人通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

由情境挪移、張冠李戴而引發的欣喜和意外,是兒童語言審美的核心變奏。這種變奏由家長引發,但不受家長控制。睡前兒歌,激發兒童夢想的翅膀。在枕頭和棉被柔軟包裹中,媽媽的溫情傳遞著愛,點亮了寶寶的語言心智。成長的慾望滋養童年的力量。神話,古老而不遙遠;兒歌,動人而不幼稚。童話,誇張而不神秘。如詩,又不是詩,而是心靈審美的啟明星。如歌,又不是歌,而是生命律動的交響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