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01儿童语言审美的意外反转

蜜蜂嗡嗡叫,宝宝马上闻自己的脚

当宝妈轻唱“春天天气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儿对着我们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后。宝宝说还要听,一旦宝妈重复的唱了几遍之后,聪明的宝宝基本上能够在妈妈说了下句时,就能接上后面一句中的某个关键词。在复述关键词的同时,还会做出具体的动作,而往往这个动作与儿歌表达的意思完全两样,从而让家长开怀不已。比如,有的宝宝的听到“蜜蜂嗡嗡叫”时,会搬起自己的脚放在鼻子边闻一闻。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亚洲宝贝的小女孩

对于宝宝的这种让人惊喜的动作,往往会把宝爸或宝妈的快乐抛出想象之外。这也说明宝宝的理解产生了偏移,把拟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动作。每当这喜剧产生时,做为家长到底需不需要纠正宝宝的理解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顺其自然就好。那么为什么宝宝会根椐“蜜蜂嗡嗡叫”做出闻闻脚的动作呢?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蜜蜂是动物(昆虫),在宝宝的认知层面会把动物和动作关联起来,所以,才会以他们的认知来理解“嗡嗡叫”这个词句;另一方面,宝宝还不能理解“嗡嗡叫”是蜜蜂翅膀震动发出的声音,但“闻闻脚”却是他们所能做到的动作。第三方面,“嗡嗡叫”与“闻闻脚”的发音太相近,因此,从而在解码的过程中发生了误解。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这种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意外之美,是正常的也是开心的。这说明了宝宝的语言智能在高速的发展,但他们有限的认知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这种想象力的出现,既有他们生活经验不足的原因,也是他们对儿歌节奏和韵律协同动作的结果,即,听觉、视觉、触觉等器官的相互协调能力。因为,新生儿把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是其语言智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就如大孩子或者成年人看图说话的技能一样,是需要高超的理解能力的。只不过新生宝宝是把语言转化为动作而已。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02儿童语言智能的意外挪移

红掌拨清波——吃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极其熟悉的一首唐诗。相信,很多宝宝能够理解“鹅”是什么,也明白“水”是什么,但很难理解“红掌拨清波”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在念唐诗给宝宝听时,并不指望宝宝学到什么,也不希望他能理解什么。只不过是把唐诗当成儿歌念给孩子听而已,感受唐诗中的节奏和韵味,从而提高孩子的审美罢了。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但非常搞笑的是,有一次,当宝妈念到“红掌拨清波”时,宝宝随即说了两个字“吃掉”。这种把活生生的动物转化为美食的理解,直接把宝妈给惊呆了。从诗的意境而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和美食的关联并不强。而“红掌拨清波——吃掉”的剧情跨越,远远超出了成年的想象。那么,为什么宝宝会突然念出“红掌拨清波”后说出“吃掉”这两个字呢?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经过综合分析,总算找到了其中原因。原因有二,一是外婆曾教宝宝剥核桃,外婆在剥核桃的过程中,总是对宝宝说,敲一敲、剥一剥再吃掉就好了。因此,这个“拨清波”被宝宝理解转化为“剥一剥”,因为音相近,宝宝就“剥一剥”的生活场景挪移了过来。二是在给宝宝念这首唐诗时,宝爸曾买过一只烧鹅吃,且宝宝特别喜欢烧鹅的味道,因此,宝宝把剥核桃和吃鹅同这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进行了关联,所以才会有了“红掌拨清波——吃掉”的剧情跨越。

03儿童语言敏感的情境切换

起风了,树叶感冒了

有一天,傍晚,宝妈抱着宝宝站在窗台上看风景。突然,一阵风刮过,但见窗外的树叶随风起舞。宝妈说,起风了,要下雨了,树叶在跳舞。两岁的宝宝听后接过妈妈的话语说,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宝妈听后,大声惊叹,宝宝会作诗了,这首诗非常有哲理。因此,兴奋的打电话给宝爸,说你家的宝宝是一个诗人,金句不断。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宝爸问宝妈,宝宝是从哪里得到的启发啊。“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太经典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宝妈说没有人教过他这样说啊,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我是起了个头说“起风了,要下雨了,树叶在跳舞”而已。但宝宝却能展开自己的想象,好神奇。到了晚上,回到家,宝爸和宝妈又聊起宝宝作的诗。宝妈说,宝宝作诗的原因找到了。因为,每次天气转凉或者外面起风了,外婆都会给宝宝添加衣服。当宝宝不肯添加衣服时,外婆都会说起风了,不穿衣服会感冒的。因此,宝宝把起风和感冒联系了起来。所以,才会有“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的金句出现。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比“蜜蜂嗡嗡叫”而引发的宝宝闻脚和“红掌拨清波——吃掉”的动作和话语,至少上升了两个层次。一方面,嗡嗡叫和闻脚是声音上的等同,从声音引发动作,把“叫”当作“脚”是最初始的语言体验;另一方面,“红掌拨清波”和“吃掉”之间的转化,则是实际生活经验的指导,对曾经的生活场景的记忆,也就是说,对生活场景的记忆高于对声音的等同。第三方面,“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则是把生活经验的记忆转化为借情生情,这不仅需要记忆和理解能力,更需要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因此,“起风了,树叶要感冒了”的金句出现,的确让人很意外。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04儿童语言智能发展的情感表达

有限生活经验、激发无限想象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众所周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宝宝们总会给家长很多意外的惊喜。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小脑瓜里到底装着多少神奇。尤其是呀呀学语的阶段,当听到宝宝第一次喊出爸爸或妈妈时,我们整个人都会被这最美妙的第一声呼唤给彻底融化。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宝宝最先说的话是“爸爸或妈妈”,而不是其它的字词呢。或许,孩子第一声是叫爸爸还是妈妈,对家长而言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已能清晰的喊出爸爸或妈妈了。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很多人把宝宝第一次喊出爸爸或妈妈,视为宝宝语言智能发展的起点。随即会搜索并于孩子语言敏感期的相关问题或答,比如为什么自家的宝宝说话这么早,又或者如何更好的让宝宝说得更多,让孩子的语言智能发展得更好。想要知道这些问题或者答案的背后,就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更健康。其实,如果通过反向推理来论证的话,宝宝最初喊出的“baba、mama”不一定就是“爸爸或妈妈”,只是新生宝宝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换句说,对于刚刚会说“baba、mama”的宝宝来说,爸爸或妈妈只是一个发音,他们还无法正确分辨爸爸跟妈妈的区别。在此,我们可以看一下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

如何用儿歌童谣提高语言能力,5大路径3个办法,激发宝宝金句不断

1、单发音阶段(0~3个月):会发a\ai\e\ou和少量的辅音m\h。

2、续音节阶段(4~8个月):会发的辅音增加,而且出现重复的连续音节。如ma-ma\pa-pa等声音,也就是说,其不是在叫爸爸、妈妈,而是一种发音现象。

3、话语萌芽阶段(9~12个月):会发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并能变换音调,还能模仿成年人的发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语义,说出第一个理解语义的词语。

4、词句组合阶段(18~24个月)1岁半—2岁的宝宝词汇量可能已经多达200个了,其中很多都是名词。在18—20个月之间,宝宝学习词汇的速度为每天10个或更多。有的宝宝每一个半小时就能学会一个新词,所以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05如何轻松、快速、高效提升孩子语言智能发展

滋养心灵,点亮童年,激发想象

作为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并不复杂。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校外培训,也不在专家的指导,因为培训和被指导只是一种参考,具体的还是要契合个体的差异和家庭的现实情况。原因就在于:

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也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世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家庭。所以,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全情陪伴,向孩子学习,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有人说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其实,孩子才是家长最好的老师。

另一方面,只有孩子的心灵得到了爱的滋养,他的信心也就得到了增强。在此过程中,母亲和父亲在育儿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核心就在于,母亲就是爸爸,父亲就是妈妈,缺一不可。只是父母双方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节奏中,需要把控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自己情绪。因为,家长的情绪就是孩子的性格,所以家长的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

第三方面,想象力建立在好奇和探索的基础上,而好奇和探索的爆发点却是孩子对成人的模仿。在模仿中打破原有的规则和格局,甚至突成年人的认知。当然,孩子的好奇和探索会给成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也会给他们自己增加各种危险。但这并不是让停止好奇心探索欲望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阻碍在于成年人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

由情境挪移、张冠李戴而引发的欣喜和意外,是儿童语言审美的核心变奏。这种变奏由家长引发,但不受家长控制。睡前儿歌,激发儿童梦想的翅膀。在枕头和棉被柔软包裹中,妈妈的温情传递着爱,点亮了宝宝的语言心智。成长的欲望滋养童年的力量。神话,古老而不遥远;儿歌,动人而不幼稚。童话,夸张而不神秘。如诗,又不是诗,而是心灵审美的启明星。如歌,又不是歌,而是生命律动的交响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