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 | 從《清平樂》看宋代服飾的講究

最近,一部《清平樂》,再次把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以及一個文人氣質極盛的時代、一段清雅又壯闊的歲月帶入大眾視野。前朝有“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慷慨舌戰論家國天下,後宮有“勢均力敵”“青梅竹馬”“一眼萬年”一應俱全的各類愛情,在風起雲湧的朝堂和蘊藉繾綣的兒女情長之間,《清平樂》力圖描畫宋仁宗真實的一生,而為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還原,更是在一眼可見的服裝造型上費了心思,相關的一幀一景,頗有些講究,隨之掉落了不少有關宋代服飾的冷知識。

帝·常服

宋朝的皇帝平日衣服怎麼穿,從一早劇方釋出的這張人物劇照中便可略窺一二。展翅幞頭、圓領淡黃袍、玉裝紅束帶,如此穿著的宋仁宗正襟危坐。《宋史·輿服志》稱,天子之服六種:一大裘冕,二袞冕,三通天冠絳紗袍,四履袍,五衫袍,六窄袍。圖中宋仁宗穿的這套是常朝服,應為天子六服中的“衫袍”,本於唐制而有所發展。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分析“宋太祖趙匡胤像”時有所提及,並引《宋史·輿服志》中講“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環帶,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紋靴,大宴則服之。又有赭黃、淡黃䙆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皆皂紋折上巾,……或御烏紗帽。”

(左:宋太祖趙匡胤像,右:宋仁宗趙禎像)

圖中兩位皇帝所衣一為淡黃袍,一為紅袍,都是由唐式的圓領襴袍改成的大袖袍衫,衣身圓大,因此史志稱這種衣為“大袖寬衫”,官員穿稱“公服”,帝王穿稱“常服”。縱觀劇播至今宋仁宗的常服造型,赭黃、淡黃、紅三色袍衫均有出現。

赭黃色是自隋沿用至宋的帝王色,在三色中等級列最高,此色常服常在大宴等較正式但非典禮場合使用,不過在保留下來的宋帝容像中卻並未出現一例。淡黃色是隋唐以來的通用色,若肉眼來看,應是一種近乎於白的顏色,原本是上下兼服,但當嚴格執行官員袍色按品級而分的等級制度後,便成為了帝王多用色。紅色則並非沿制而用,而是宋代新增的天子常服顏色,宋帝圖中出現最多的也是衣著紅色衫袍的形象。

帝·朝服

“元旦大朝會,萬國來拜,定不能失了儀”,大典當即,卻得知生母順容李氏病危,宋仁宗能做的,只有伴著這句喃喃自語吞下翻騰到心頭的悲情。大朝會,可以算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國家典禮之一,自西周始,歷代承襲不衰,而在這一場合,君臣僚屬均當著朝服。宋代朝服又稱具服,基本搭配為梁冠、朱袍、朱裳、大帶、革帶、綬、白襪、烏履。按所用梁冠不同,天子朝服為通天冠(仁宗天聖二年,即1024年,改稱為“承天冠”)具服,即天子六服中的“通天冠絳紗袍“,等級僅次於袞冕服。《宋史·輿服志》中有載:“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

在這套行頭裡,相當打眼的,除了冠,想必就是那脖子上所掛的白色飾物。有觀眾不明就裡,半玩笑半疑惑,“那是古代的工牌嗎?”實際上,它的名字叫“方心曲領”,宋時,無論天子通天冠服、太子具服還是百官朝服,都必搭配它,可說是宋代朝服的一個顯著特點。

宋衛湜《禮記集說》介紹:“今朝服有方心曲領,以白羅為之,方二寸許,綴於圓領之上,以繫於頸後結之也”,用以防止衣領的雍起,並起壓貼的作用。實際上,宋代以前的方心曲領,一般是指一種作為內襯的圓形護領,兩者無論在服用方式還是形制特徵上都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沈從文先生認為“宋人以意附會,把方心曲領作成個‘上圈下方’項圈式下垂方鎖狀,附於衣外胸前,實致誤於聶崇義《三禮圖》自我作古。”

可以看出,《清平樂》的這套朝服,還原得當算用心,只是在一個穿戴細節上有所爭議——戴冠之時插玉簪本是用來固定髮髻與冠冕,而劇中綰好髮髻後直接帶著玉簪戴冠的細節,總覺有些失了精緻,不免少了些講究又悠餘的韻味。

帝·冕服

明道元年,廷議次年二月謁廟程式,劉氏太后提出要著袞服,她非要做,不是奪權、不是示威,是想在為夫為兒守江山的終了,為自己活一次。眾臣譁然,極力反對,當然因為,只有天子才可衣袞服謁廟,象徵著絕對的統治權力。此處袞服,是宋時天子冕服兩種之一,而冕服是中國古代禮服之最重者,專於祭祀天地神祇及祖先神靈時穿用。《周禮·司服》有載天子按祭祀對象不同分而服用的一人多冕制度,並詳細規定了形制、顏色、旒數、旒上用玉之數等,奠定了後世冕服制度的基礎,後代冕服的具體規制、服用制度、質地、著色等細節,雖隨政權更迭、時代變遷而有所差異,但以旒冕和十二章紋為顯著特點的基本搭配卻基本沿用。時至宋代,天子冕服主要有兩種,即大裘冕和袞冕,百官按品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不等。

這套被網友稱為“華麗麗的脖子疼”的袞服,便是對天子袞冕“減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配劍,龍花十六株,前後垂珠翠各十二旒”改易版的還原,對史實有尊重有發揮,尤其華麗,確是事實,宋代冕服制度雖經幾次改革,且皆以簡樸為改革目的,但實際終因服飾規制,難以在遵古之上去奢就簡,已然是“極盡奢華之能事”了。

注1:天子袞服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衫、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注2:據《宋史·輿服志》,天子袞冕即是“垂白珠十有二旒”、“前後二十四珠旒”,這裡劉氏太后的“閹割版“袞衣與天子袞冕形制相比實際並未去旒。

後·褘衣

“懋及攸德,修乃嬪職。奉承宗廟,儀刑家國。永綏無疆之祉。不其禕歟。”冊文念定,一身華服的曹皇后,緩緩踏入了一個叫做“母儀天下”的世界,未見堅定卻坦然。大禮之上,曹皇后所穿的這套衣裳,乃是宋時祭祀、受冊等重大場合才服用的后妃之服的最高等級——褘衣。

(右:宋仁宗後坐像)

《宋史·輿服志》記,后妃之服四種:一褘衣、二朱衣、三禮衣、四鞠衣,並詳細介紹:“褘之衣,深青織成,翟文赤質,五色十二等。青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回色,朱裡,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以青衣之,白玉雙佩,黑組,雙大綬,小綬三,間施玉環三,青韈、舄,舄加金飾。”由此看來,《清平樂》中這套皇后的“高級成衣”可算作良心還原了,連以上宋史志中雖未言明但卻在後朝文獻中有所提及的織紋裝飾細節——點綴在翟鳥之中的小輪花、赤色領褾襈上的雲龍圖案等,都一一表現。

後·龍鳳花釵冠

冊後大典上,和華麗褘衣一同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曹皇后頭上戴著的龍鳳花釵冠了。《宋史·輿服志》有載:“皇后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冠飾以九龍四鳳”,因而這一龍鳳花釵冠也被叫作九龍四鳳冠。不過這一描述較為節略,與保存下來的宋後畫像中的冠飾也並不能完全對應。而對應《金史·輿服志》中的相關描述,則可考據一些細節:“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托里,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球一朵,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鸂鶒、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若仔細對比宋仁宗後像與劇中曹皇后造型便可發現,對於龍鳳花釵冠的表現,一個抽象一個寫實,似乎並不是還原。實際上,在宋朝歷代皇后畫像中,仁宗曹皇后的禮冠顯得有些獨特,與前後朝的皇后禮冠有明顯不同。顯然,劇中為能更好呈現后冠效果,借用了同朝其他幾位皇后的普遍款式進行了創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及龍鳳花釵冠飾,“多用金銀鑲嵌珠寶,以多少定尊卑。皇后大小花朵多至二十四株,和帝王通天冠梁相等。皇太后用的也相同。至於皇妃,則大小花減至十八株,和皇太子冠上的梁相等”,列出了皇后、皇太后、皇妃冠飾在用花上的主要差別。劇中造型在金、銀、珠等用料上都保持了還原,但卻並未用真花,畢竟不能忽視當代審美。實際上,沈從文先生講,北宋大都市婦女,除愛好大髻大梳,還特別重視花冠,和當時社會養花、戴花風氣有不可分割的聯繫。除應時戴真花外,一般經常使用的花冠,多用各色羅絹或通草作成,講究的則加金、玉、玳瑁、珠子等。

臣·幞頭

《清平樂》甫一播出,便有網友對“宋代詩詞名家天團”寬比龍椅的官帽表示充滿懷疑的好奇,並紛紛將視頻截圖做成“抗疫神器”“轉身警告”等表情包,甚至更在社交平臺玩起了“長翅帽造型模仿大賽”活動。

這個長翅帽學名“幞頭”,又叫“折上巾”,有說其“起自北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指宋制),君臣通服平腳。”不過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有論,“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這一敘述,事實卻有恰恰相反情形,因宋史志敘輿服沿革常據引唐或宋初人小說,多相互牴觸,不盡信實。沈先生提及,“宋代官用紗帽製作,原用藤織內胎,外蒙紗塗漆成型,後因紗經漆後堅而輕便,即去藤裡不用,又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因而可知,這頂官帽的兩隻“耳朵”不僅長而且硬,近距離接觸時確要留心。

“據宋人記載,以為系因百官入朝站班時喜交頭接耳談私事,所以加長展翅,使彼此有一定距離,殿上司儀值班鎮殿將軍易於發現,便於糾正彈劾。”對於這一“長翅帽”的功能,《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也有論及,但因為實際上這種展角幞頭自五代出現,不管天子、百官還是樂師、儀衛,不同身份、很多場合都有使用,若僅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也不免有些“後人結果論”。

臣·公服

《清平樂》中,朝堂戲極多,每每鏡頭位移,盡展多人群像,便滿眼紫的、紅的、綠的,花哨一片。這裡諸臣上朝所衣是為常服,也叫公服,宋初沿襲唐朝服飾制度,依官階等級嚴格劃分衣裳顏色。唐時,官員品級自三品至九品分別對應紫、緋、淺緋、深綠、淺綠、深青、淺青色,宋時則併合一部分,化為四等,分別是三品紫色、五品硃色、七品綠色、九品青色。服裝的形制便都是曲領大袖,下施橫襴,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

那麼,問題來了。硃紅屬中品官員袍色,而皇帝常服也常常著紅色,如此叫人如何區分?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沈從文先生提到,“大官僚必衣紅紫,武將則每年秋天特賜錦袍,分七等。花色名目照官品不同,每份必兩件料子。文官束身衣帶分等級更多,以特別賜予的‘紫雲鏤金帶’最貴重,上刻‘醉拂菻弄獅子’。其次為犀角帶。”其實已經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最一目瞭然的,便是通過腰帶佩飾來辨別。一般情況下皇帝使用玉裝紅帶,紅袍官員帶用金銀等材質,同時佩魚袋,在圖案細節方面也各有等差。

相關圖書

《清平樂》圍繞宋仁宗的一生,講了一個仁君之困、一個時代的暗流湧動、一個天地遼闊與人生抉擇的宏大命題。目前,劇尚未播完,很多精彩還有待發現,而有關宋代服飾的考究,也仍有多處值得挖掘,對此若有興趣,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必須買,其中不僅涉及以上所述宮廷服飾,對民間各類服飾及歷史背景都有深入分析,也可從中更全面地瞭解整個古代服飾系統的各種細節知識。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新版)

沈從文 編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 2019年0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