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古代可以买官做,而且还是合法甚至被鼓励的一种制度。

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在电视剧上不少见,在古代,花钱买个官做,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且,买官这个事,可以追朔的历史,比九品中正制早400多,比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早800年,历史源远流长,堪称中国古代最长久的人才选拔制度,一直到清朝末。

虽然在中国正史中,买官这事,上不得台面,并没有被正式列入人才选拔机制当中,却在历朝历代中,都有极大的生存空间。

买官最早雏形

公元前243年,即秦始皇四年(秦王嬴政那时候还不是秦始皇,只是秦王),这一年魏国著名公子,信陵君去世,而秦国发生蝗灾,蝗蔽天下,庄稼绝收,全国瘟疫流行,为了应对危局,秦国上下便下令,老百姓献上一千石粮食,授给爵位一级,在历史上,这叫做“纳栗拜爵”,意思是,缴纳一千石粮食,就封你一个爵位。买官做官这个事,就从这里开始奠定基调,后世有样学样。

四年,拔畼、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但秦国买官做官,封赏的爵位不高,因为当时的秦国把爵位分为二十级,纳捐的越多,爵位越高,但没有实质上的政治权力,只是一个社会荣誉,算是一个有点社会地位的人。

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买官制度在历朝历代的沿用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王爵仅皇族可得。

1公士

2上造

3簪褭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驷车庶长

18大庶长

19关内侯

20列侯

西汉初年,爵位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时常被转让和买卖。一方面,统治者允许民间买卖爵位以暂时解决灾荒之年百姓的困难;另一方面,朝廷通过卖爵来解决政府面临的一些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爵位买卖政策对汉初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汉初年爵位买卖政策述论)

到了汉武帝,和匈奴大战,开拓西域,征战夜郎等国,穷兵黩武,国家的财政日趋困难,这时贵族们便暗地里向汉武帝建议,卖爵位来充实国库。

《汉书》载:“武功爵每级十七万钱,凡值三十余万金”

当时的一金价值万钱,就是说赏赐个武功爵,就得花费三十万万钱。这个武功爵是汉武帝专门设置的爵位,在汉初的二十等爵位中,不存在武功爵。

西汉文帝时晁错提出“贵粟改策”,人民可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爵位变成了一种商品自由交换。

而到了东汉灵帝时,官职已经到了明码标价出售。光和元年(178年),在位10年的汉灵帝,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有所作为。所以把目光注意力投向卖官。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九》记载:“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这也导致了东汉末年,官员的整体素质直线下滑,终于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分崩离析军阀混战,最终分了三国。

据悉曹操的父亲曹嵩花了一亿两买了一个三公之职“太尉”,至于是不是花销一亿两有待考证,但曹嵩买官这事肯定是真的,这也导致曹操后来被人看不起的一个原因。别人凭本事做官,你们家花钱买官,面子上挂不住。这事倒是反应了卖官鬻爵的厉害程度。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改革前所实行的虚封五等爵制,延续下来改为散爵,散爵封地是虚封性质,但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一并实行。并且捐纳八千石粮食可得散侯之爵位。这是官方认可。

到了三国乱世两晋南北朝的战乱时期,就全凭本事说话了,已经民不聊生,谁要社会地位荣誉之类的,能活着就不错了。

隋唐统一大局,开科取士,对人才极为重视,唐朝强大,世界典范,朝廷不大需要卖官充当财政的需要,而且整个唐朝,诗风盛行,品性高雅。

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安史之乱后,买官做官制度这事逐渐恢复了,当时唐朝已衰落,但买官所能得到的身份,只是扮演读书人的角色。

宋朝,买官可以得到散官的职务,就是零散的职位,没有实权,要想得到实权,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程序,明清两代基本上沿用,可以买官,但不给实权,如果要得到实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选拔才又机会。

从秦国到清末,会发现只要国家有战争战乱,国库没钱,买官这个制度就会死灰复燃,但是政策都相似,就是给你一个虚职,实权不会给你。

买官趋之若鹜

尽管如此,在民间只要有机会,对于买官这件事,很多人仍旧是趋之若鹜,原因有三个。

其一,买官可以得到社会荣誉社会地位,虽然没有实权,虚职也比没有强,就好比现在的慈善活动,慈善家总是更接近社会上层,古代也一样,出钱出粮买官,等于更靠近官家,还有一些社会福利啥的可享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个机会。

其二,古代的科举难度很大,录取率太低了,而且考试的流程太长,也不是每年都举行,三年一考,会试殿试,而到了明朝,还有童试,考试的时间太漫长了,明朝可以直接通过花钱买个贡生,花钱买的贡生叫做纳贡生,这个纳贡生就相当于朝廷官员的预备梯队,在等官做,有了空职后,才有机会去排位置。

其三,古代人才的上升渠道很有限,想要改善社会地位,只有科举这条路,还要一路考,为了获取更便捷的路,花钱买时间,也是很好的方法。

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开放买官制度的好处

而事实上,朝廷开放买官制度,对朝廷也肯定有好处,最大最直接的好处是,开放买官制度,充盈国库,而且这些买官的人,并不能得到实权,并不妨碍整个国家的秩序运转,给出了百姓从出人头地的机会,又拯救了中央财政,简直是一举二得。

从买官上位的官员,也有很多真才实干的。科举考试本身有很大的漏洞,而且有些人,才华高,但不会考试,被科举限制,尤其是到了明清,被束缚,指定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通过买官,也丰富了人才的选拔出路。

关键是这些通过花钱买官而来的官员,来自不同的社会底层,他们特别渴望出人头地,寻求往上爬的途径,带动了官场活力。

比较著名的是《雍正王朝》时期的李卫,电视剧《李卫当官》说的就是李卫不走寻常路,这是典型的没有历经科举,没有被八股文思想禁锢的活络人才,脑洞很大,做事果决,实干能力强,而非书呆子,一板一眼。

浅谈古代买官做官的合法性

但后果同样存在,花钱买官为了啥?当官为了发财,既然是花钱买的官,那肯定必须收回成本,这必然导致贪污腐败盛行,朝廷开这个口子,就应该已经意识到,花钱是为了挣钱,所以不给实权,这样一来,算是达到一个均衡效果。

总体来看,花钱买官制度,有时代的需求,但凡是有轻重缓急,尤其是战事当前,国家获大利,解决困难,再回头收拾小麻烦,这是一个成本合适的方法。

再者买官做官的人会贪污受贿,难道哪些正常渠道,开科取士有正儿八经的官员,就不会贪污受贿吗?这是不可能的,而且真正导致朝廷腐败盛行的真正有危害的正是哪些有实权的官员,所以比起危害度,这些买官做官的,只是小儿科,不足为患。

最后,一个国家也终究会意识到,要管理国家,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有文采的固然好,但酷吏也不能少,文臣忠臣固然好,但小滑头小心思的官员未必没有用,所谓用人之道,用的人才重要,被用的人只看你怎么用好。

我们今天在教育上,也有择校之说,或者通过其他业余的渠道,获取高学历,就是人才的多元化,看重的是真本事,实干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希望。

参考文献,《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