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战国游侠的起源

春秋中后期,由于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社会上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士阶层。 这个阶层的特点在于:

(1)从土地关系中游离出来;

(2)有知识、有技艺;

(3)身份自由,已极少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从游侠不事生产、身怀武艺、具有游动性的特点来看,显然与新兴士阶层的特点相符。因此,探寻游侠的起源,必须首先考察新兴士阶层。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春秋中后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多变的时代,各国统治者及公卿贵族为加强自己的政治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和政界倾轧中占优势,纷纷“聚士”《左传》等史籍中多见公室和私门好施养士、士多归之的例子。所聚之士有如下作用:

一是为主人出谋划策,在政治 斗争中审时度势,以应急变;

二是著书立说,在理论.上为统治者寻找统治根据;

三是在各国奔走游说,为本国统治者谋利;

四是为主人经办各种事务,主持政事;

五是保护主人的人身安全;

六是为主人争夺政治地位,除掉政敌或仇人;

七是以勇武壮大主人声势。

其中,前四者属于文士范畴,后三者很明显属于武士的范畴。刘向就分出四种为君主服务的士:智士、辩士、仁士、勇士。

在所聚之士中,勇武之士非常活跃,但其中不少是宗法性的下层贵族武士。我们需要考察的是新兴士阶层中文武分途而出现的非宗法性武士。先看灵辄:他“宦三年矣”,归家途中“不食三日”,赵盾“食之”,并兼及他母亲。后来他当了晋灵公的甲士,力脱赵盾之厄以报恩。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灵辄是一个脱离了土地而求仕宦却处境不佳的典型例子。他后来成为晋灵公的武士,当为非宗法性的武士,是新兴士阶层中文武分途之证。

又,齐景公时期的三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进公日:‘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土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而三子者正与此相反,“‘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日:‘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忍不中也。’”结果,晏子以二桃智杀三士,“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从这段材料可知:

1. 当时国君“蓄勇力之士”是一种普遍风气。

2.这种“勇力之士”绝非指军队而言,因为晏子此论专对三子而发,且“尊其位,重其禄”,不可能指整个军队而言。

3. 国君身边的勇士是对内禁暴、对外威敌的重要工具。所谓禁暴.当指对政敌的镇压。若是人民造反,应是军队镇压。

4.三勇士出身微贱,不懂尊卑礼节,而勇武之技令人生畏。死后国君以士礼葬之,其生前非贵族武土。因此,此三士当为新兴士阶层中出现文武分途的确证。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春秋时期国君贵族有蓄勇力之土的传统习惯,而下层贵族武土逐渐沦落.启用非宗法性武士当为自然之理。可以更换主人的栾氏之勇士州绰、邢蒯、伍子胥所求“死士”,都属非宗法性武士之列。

在非宗法性武士中,又分为国君贵族所蓄之武士及做为作战主力的武士。《管子》中谈到当时有所谓“天下之豪杰”、“天下之士”、“射御勇力之士”,在“天下”来往自由,有贵爵“假而礼之”,厚禄“厚而勿欺”,则虽在“天下”亦可致之,否则“射御勇力之士”虽在本国也必“出在外矣”。可见非宗法性武士在当时已相当活跃,其力量受到重视。但是,这时他们似乎仍被当作打仗中车战的主力,与后来在社会上活动的游侠尚有不同。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封建制的发展,车战渐为步兵战代替,农民逐步成为各国军队主力,原来作为车战主力的非宗法性武士,逐步脱离了军队,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渐变为在社会上行武的游侠。他们可视为战国游侠的前身。

战国游侠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游侠,作为脱离了宗法血缘关系的士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有着它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一,社会要求行武之人存在。这种需要不是军事作战,而是要求有一批勇武之土留在各国统治者身边,或在各国政界中活动,或在国与国之间斡旋。

第二,西周宗法制的宗法血缘纽带对社会各阶层的束缚已经削弱,使士阶层中的游侠部分有可能在社会上“游动”起来。游者,从也,行也,没有这一“游”的特性“侠”则不可能成其为侠。

第三,由于战争的延绵,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矛盾冲突,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尚武风气。这种尚武风气导致整个社会对勇武的崇敬,对重诺轻生,以死救难的嘉许,从而使社会出现适于游侠发展的沃土。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具备了以上社会条件,因而游侠开始活跃于社会舞台之上。

战国游侠的“侠义”

在战国游侠身上,“士为知已者死”的观念表现得非常强烈,并由此而导致哉国游侠的特征。此观念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一是随着交换的广泛发展,平等交换观念在人际关系领域中逐渐渗透,产生了人在交往行为上的平等交换概念,有恩必报是义,忘恩负义为社会不齿。

二是社会上出现了不事生产、且须从属于某一阶级的阶层,使孝悌观念不能再维持这种并无直接宗法联系的上下统属关系。

新兴士阶层中的文武两部分,要数武士游侠具有更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他们专事一主,只要主人权势在握,其生活即有保障,而一旦见用,即当舍命相从,有恩必酬,有仇必报。这在豫让、聂政、朱亥、侯赢、荆轲等人身上表现得至为突出,亦为每个收养宾客武士的人君卿相所欣赏。

古代“侠”文化探幽——战国游侠

战国游侠以其独具的特征,在战国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角色,在历史典籍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笔。战国游侠的许多犯禁之举及其能够受到社会的推崇,一是由于“血亲复仇”传统习惯延续的缘故,二是游侠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正义,能够惩凶除恶的缘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