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读书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像又很难。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好书推荐,立马下单购买,然后就束之高阁。翻开一本书,草草翻看几页,觉得晦涩难懂,便将其打入冷宫。读书重要的道理都懂,但就是无法开启阅读之门。或者说好不容易坚持阅读了一些书,但读完之后,好像也没什么长进。正应验了那句话:知道的道理千万,但仍过不好这一生。大写的扎心呐!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踩过的雷不计其数。作为方法论的簇拥者,今天不仅分享自己在阅读中踩过的雷,也会提及一些开展阅读的正确姿势。

【误区一】一本书必须全部读完

自己念书时,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常被全文背诵、全篇阅读支配。被这种恐惧支配的难兄难弟,是不是槽点满满,不吐不快呢?悲剧的自己,一度严重到拿起书,尤其是一本厚书,就不由自主逐字逐句通读,生怕遗漏任何字眼,否则就觉得没有完成既定任务,产生无尽的罪恶感。

【正确阅读姿势】

以阅读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采用不同阅读策略。

用于休闲娱乐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最佳阅读姿势当然是休闲读法啦。啥叫休闲读书法?注意,不是修仙!就是咱们利用自己空余时间换脑,整篇或整本书通读,避免遗忘情节而影响整个故事理解。比如自己在读《飘》的时候,第一次读,有很多章节只读到半截。下次再读时,还要回想上节内容,影响整篇阅读篇章。用于查阅、确认信息的工具书,只需学会使用方法,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即可。比如说咱们最常见的字典。无需通读,仅用快速选取自己需要内容即可。用于指导个人生活或工作类的书,根据二八原则,我们可以采取略读策略,快速找到书的精华,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这也是将一本书由厚变薄的方法。用于涵养个人灵魂类的哲学、历史、科学等书,则需要我们精读。叶圣陶《前言》:“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已提及精度要义。

【误区二】书看不懂,就多看几遍。

毕竟,咱们都是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经典名言洗脑多年的祖国花朵(虽然是曾经的花朵)。作为一名乖学生,必定会身体力行,使出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一路感动自己。最终,身心俱疲。而这种无效勤奋,折射出自己缺乏核心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归纳理解、逻辑分析和质疑批判。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正确阅读姿势】

好多时候,是否会出现拿着一本书,通读之后,还是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呢?书看不懂,主要分两方面分析。第一,书的内容与难度;第二,自己阅读能力。这就涉及如何选书、阅读能力含义以及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主要提一下阅读能力部分。阅读能力部分包含:信息提取能力、归纳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质疑批判能力。四种能力逐层递进,目标分别是找到关键信息(检索信息)、转化信息(高度提炼信息)、洞察作者意图(为什么)以及思想碰撞(质疑批判书中观点)。至于如何提升能力,咱们可以下次再详聊。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误区三】只要看完书,就能掌握知识。

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种错觉:总觉得看过一本书,就代表自己掌握了书里面的知识。如果别人提及这方面内容,最多能应合说自己也看过这方面内容。至于什么深层次的见解,都没有学以致用,哪来的洞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不讲述使用(实践)的重要性。但在使用前,还有一步是“会用”。那如何用呢?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正确阅读姿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

从短期运用看,需要快速掌握书本中核心知识,并将书中知识与自己实际生活链接,导入生活场景,模拟演练或实战。从长期运用看,需以问题为导向,结构性规划个人阅读,找主题、搭框架和找内容。只有点和面结合,才能更好更好开启阅读之门。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欢迎大家探讨,自己在读书时候踩过哪些雷,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扫雷成功的。期待你的分享哟!

读书姿势不对还不如不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