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特色产业托起小康路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翁应峰 通讯员 杨绪伟 洪晓燕

四月的商城县鄢岗镇崔楼村,稻田里秧苗青青,池塘中藕叶田田,道路旁油葵刚刚抽出新芽。

“这些全都是再生稻,播种期比普通水稻早1个月左右。”4月28日,崔楼村庆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饶加伟站在田埂旁介绍到,以前该村也种植水稻,可由于一年一收效益低,大家的种植意愿并不高。近年来,该县农业部门结合土壤、气候等条件,积极推广再生稻种植,种一季,收两茬,产值2000多元,收益是传统水稻的2倍多,大家种粮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

为了打消群众种植再生稻的顾虑,该村通过示范引领,两年来再生稻种植已达2000多亩,带动近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再生稻种植。

该村还探索“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的再生稻发展新模式,帮助群众实现了“一田双收”,甚至“一田双收”。

与稻田隔路相望的是藕塘。农历四五月份,藕带采摘正当时,崔楼村通过设在鄢岗镇的5个定点收购处,将藕带销往武汉等地,每斤藕带能卖八九块钱,一亩水面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正在田里拔藕芽的贫困户盛长根说,他靠拔藕芽挣工钱,一年能多赚七八千块。

疫情渐散,武汉解封,藕带销售有望,承包了40亩水面种植莲藕的崔楼村村民林恩喜满脸笑容 :“春有藕带,夏看荷花、摘莲子,秋采莲藕,水下不误养鱼和小龙虾,闲时放塘鸭,效益可观着呢,不少从前闲置的水田现在都种上了莲藕。”

村支书曹良美告诉记者,该村为提高莲藕种植产业附加值,争取到了项目支持,莲藕加工厂融合一二产业,将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土地生金,水里淘金,道路两旁也成了群众增收的风水宝地。该村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后又引进了油葵种植。

“油葵亩产五六百斤,每斤葵花籽七八块钱,葵花油能降低胆固醇,很受市场欢迎。”曹良美对种植油葵早有打算,“规模上去以后,我们还将上榨油生产线,变卖原料为卖产品,实现二次增收。夏观荷花秋赏葵,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也一步步走进现实。”

“通过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全村已脱贫135户451人,剩下的3户14人今年也将如期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季大章信心坚定地告诉记者,群众的脱贫路越走越宽,小康梦越来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