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怎么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

乡村蜡烛


说实话,如果有了裂缝,单靠老师自己去缝补,真的太难,但放弃又是不行的。

就以学校不让带手机,家长非要给孩子带为例,说说怎么修复学校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

问题:

曾遇到过,老师在班级中强调不许带手机,可是家长觉着,女孩子每天不用手机给家长打电话,不放心,怕孩子被欺负。

可是如果给一个特殊了,所有人就都要求特殊,而且晚上在宿舍玩手机,被抓到了,领导不会听你解释。

这边家长会不会听老师的呢?家长,尤其高一家长,和老师是陌生的,微信群也大多就是发布个通知。一个是陌生人,一个是自己的生命延续,家长自然更愿意相信孩子。

怎么办?

学校不让带手机,家长执意带手机,这时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偏差,而偏差的焦点就是学生。此时如果从每日相处的学生身上作为突破口,也还有一些回旋余地。

但就看班主任的能力了,能否成功把学生说服。说服学生后,学生主动提出不带手机,家长那里才会听老师的解释。

做法:

而说服学生,首先,老师要有人格魅力,高中生,有自己思想,平日里学生认同你,才会听你的建议。

其次多从孩子家长角度及孩子自己去开导,不提学校规定或为班级抹黑。父母给你带手机,是爱你。但是你控制不住去玩,就是践踏父母的爱,一点一点慢慢让学生听进去。

最后可以说说班主任的辛苦,目地是希望班级更好,一个人就可能让班主任扣奖金,挨批评,让孩子同情老师,不该给老师惹麻烦。

家校合作,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何真心诚意的合作,不走过场,彼此想法不一致时,能寻求突破口,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爱上文言文轻松写作文


你好!我是@暖阳鸽说教,我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取得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

一、了解家校教育出现的裂缝是“缝补”的前提条件。

学校既是教师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也是指导家长提升教育学素养的。因而,了解家校教育出现的裂缝是“缝补”的前提条件。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漏洞”。

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千方百计,没有标准说哪一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但存在着家庭教育的问题给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影响,成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漏洞”。

1、溺爱型。主要是新生家庭的双方高堂均健在,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不计代价和后果。在学习上总是用物质或金钱奖励,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过分溺爱容易让孩子滋生拜金主义,缺乏养成感恩的心,因为孩子觉得这是应当索然的“获奖”;还会导致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因为太多的都由别人包办或用金钱交易了。

2、专制型。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太过于注重孩子必须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了。这类家长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把孩子的生活时间安排得满满,全天监护孩子,一刻也不离开家长的视线,还报读诸多的学习兴趣班、特长班的培训,巴不得让孩子一下子就能成为“文武双全”的天之骄子。

3、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出现在离异家庭或比较富有家庭逼于发展家庭企业,无暇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时间久了,一般到中高年级时,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从其它渠道寻求虚幻的需求与“爱”,从而沉迷网吧或“网恋“。

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也就让教师对于班级管理不能采用整体化的管理措施,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家庭教育特点,采用相应的沟通方式来扭转家庭教育中的思维定势,向促进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方面转化。

(二)学校教育方法的短板。

1、原则型。学校教育工作抓得很扎实,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缺乏教师于家长之间的人性化管理形式。主要表现在“按章办事”、“按规处事”,学校不让家长、社区进入学校提意见和建议,或者提了也置之不理;而学校也极少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只做好学校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发生意外事故就万事大吉了。

2、失联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时,又缺乏沟通交流,甚至造成了泰然处之,搁置一边了,使得孩子的在家在校的情况双方都不太清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和谐发展。

3、题海型。这就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了,由于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让学生理解学习方法或解答技巧,采用的急功近利的题海型训练方法,导致不追求质量只注重数量,也可以说是只是在浪费时间。

4、钝化型。

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或中层行政管理方面,之鉴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照本宣科”地执行,缺乏汲取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不“走出去”,也不“请进来”,也就是“固步自封”,失去了教育敏锐性的触觉,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跟不上新时代培育人才的需求。


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策略是“缝补”的充要条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就必须将家庭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中,多沟通、多交流、多开展教育体验活动,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相互支持和通力合作,使学校和家庭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共同体,是新时期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一)家长学校培训活动。

学校要承担对家长教育培训指导工作的义务,就要成立家长学校机构,同时学校开设家长讲座到家校合作组织活动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发展过程。

1、召开家长会。学校应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有效促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教育孩子经验的交流,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长重要性的问题。

2、举办家长培训。就是学校处于权威的地位,学校对家长直接安排教育培训学习任务,家长按照学校的指示与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比如:班科老师的家访、电话访、约见家长、家长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等活动。

3、家长经验交流会。学校班科老师可以组织家长总结教育孩子的日常经验谈,通过班群、小报、家庭报告等形式以及在家长会中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教育孩子的好做法。

(二)家长支持学校工作。

就是家长比较主动参与学校的非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成为学校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比如:家长参与校运会秩序维护,参与上下学的安全秩序维护志愿活动,参与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图书管理员”工作等。

(三)家长参与教育教学。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专长,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以及参与课外兴趣班、托管班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家长参与校务决策。

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并认可家长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让家长提出意见和想法,并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工作。比如: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年初审议学年工作计划;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章程的修订与讨论;家长代表传达学校校务会议的精神等。

(五)促成家校共育共同体。

也就是大家都怀着共同的愿望、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地开展家校共育孩子的工作,促进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成开放、共享、共赢理念的学生发展共同体,并逐渐从教育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也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及管理人员个人和群体都得到发展的学习型共同体。比如: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学生成果展示群;由社区或居委会牵头成立家校共同成长社群,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相互影响、互相支持的现代教育模式建设。

三、掌握家校沟通中注意的问题是“缝补”的补充条件。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孩子才会正常发展。因而,掌握家校沟通中注意的问题是“缝补”的补充条件。

(一)避免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家校都应和谐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为育人目标,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如果任一方偏重于其中一类的教育目标,那么就容易造成分歧,让孩子难以适应,造成心理扭曲,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得不偿失啊。

(二)切忌颠倒教育的本末。

家校教育应在同一的平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提供孩子学习生活需求的“营养”,没有谁一定要去管理谁,没有上下级之嫌,在学校,家长应尊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家里,学校也应相信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与辅导方式;在社会,家校就要形成教育共同体,步调一致,以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主,重在提醒警示孩子,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都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而家长的抚育孩子的工作是本能。因而,学校老师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将国家教育政策和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督促孩子的学习生活迈进正常和谐的教育轨道,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与点评!


暖阳鸽说教


单独私下去谈,开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