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40 歲失業是一個無法打破的魔咒嗎?

最近剛剛過完生日,又大了一歲,距離 40 歲又進了一步。

年紀大了,就要多覆盤。最近幾天思考的比較多,因為身邊失業的朋友開始多了起來。

我又有點陷入擔憂、焦慮的心態了。

好在我一直是個有阿 Q 精神的中年油膩男,很快安撫好自己的心情。

但是對互聯網職場人來說,40 歲真的是很難很難繞過去的坎。

這個年紀,錢沒掙夠,體力卻嚴重下降。每到公司有任何風吹草動,老闆第一時間想起你,畢竟你的薪資比起那些小年輕還要高不少。

他們不光可以 996,還可以通宵呢?你呢,加班狠一點,立馬腰痠脖子疼,就算身體健康的,家裡總有小孩吧?家裡總有老人吧?

你什麼都沒做錯,你只是老了。

互聯網加班成風,這次疫情更是讓很多公司跟風 996。從這個角度,對於不少人而言換個行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對於不服輸的那一部分人來說,這意味著徹底平庸。不少人選擇互聯網的初心,一定不是吃口年輕飯這麼膚淺。

我們可以老去,但我們不能平庸的老去。

今天談談如何打破互聯網 40 歲失業的魔咒。

持續學習和成長

不可否認,互聯網新的一代要比老去的一代優秀。

原因也很簡單,互聯網商業模式、知識技能的更新速度太快了。

很多經典火熱的編程語言,等行業大佬出完經典書籍之後,就過時了。

我讀書那會,還在學 VB 編程,現在還有人用嗎?

90 年代會打字排版就已經是很牛的技能了,要是會點數據庫操作,就已經是神人了。

而現在呢?大學生大一、大二就在學人工智能、大數據。

那 10 年後呢,會怎麼樣?

如今的一線城市,人才濟濟、競爭激烈、變化迅猛。所有人都撒丫子在急速狂奔,稍不留神就落後了。

對於互聯網中年人而言,如果不能持續學習和成長,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會完全過時,緊接著就是被快速淘汰。

唯一的辦法,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跟上時代的高速發展。

而持續的學習和成長,雖然無法立即改變你的命運,但會給你帶來躍遷的勢能。時間久了在你身上會發生質的變化。

一旦發生質變,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就會越快,也也不容易被淘汰。

很多人無法堅持學習和成長,很大原因是高估了短期的變化。堅持學習了幾天,發現用處不大,很快就放棄了。

正確的思維是:對短期變化持低預期,對長期變化保持確定性。

堅持下去,一年之後回頭看,覺得一年前的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就對了!

抓事物本質

中年人,在體力和聰明程度上,肯定是不如年輕人的。

這是生物學規律,無法對抗,只能接受。

但中年人有足夠的時間鍛煉出抓事物本質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不用和年輕人拼體力。

那麼如何訓練抓事物本質的能力呢?

答案是掌握洞察複雜系統的能力。

任何系統都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多個「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

1)要素

2)連接方式

比如,一臺複雜的電腦,包括主板、顯示器、鼠標、CPU、內存、硬盤、等等組件和零件。

這些組件和零件就是「要素」,而這些組件和零件如何銜接,如何搭配讓電腦這個系統運轉起來,這裡的銜接方式,搭配方式就是「連接方式」。

將複雜系統拆解為窮盡的要素,並找到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深入理解「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

我們往往容易看見整體,容易看見要素卻常常忽略他們的「連接方式」。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常常隱藏在「連接方式」裡。

要洞察系統,過程是拆解出系統的組成元素和連接關係,且真正深入理解它們。

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你能夠識別出各個要素嗎

2)這些要素相互之間有連接方式嗎,是怎麼連接起來的?

3)這些要素單獨作用時產生的影響和它們通過連接方式整合在一起時產生的影響有所不同嗎?

4)當環境改變了,要素和連接關係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這四個問題的答案,代表著你對複雜系統的真正洞察。

拿編碼舉例,大部分程序員都能實現業務功能,但只有一部分程序員具備架構思維,並進而能成長為架構師。

架構師和高級工程師不僅在薪資和發展空間上有巨大差異,更重要的是一個高級工程師如果在 40 歲之前無法成為架構師,很容易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那架構思維本質是什麼呢?是對代碼世界的「要素」和「連接關係」的拆分和深刻理解。

編程的「要素」是哪些?函數、類、第三方組件、容器等等。

編程的「連接方式」是哪些?接口協議、類的架構方式、函數的組織方式、工程的配置。

編程的「環境」呢?併發量、不同機型的適配、極端邊界情況的考量等等。

用這種底層訓練方式,才能讓你具備架構思維,進而成為架構師。

一旦掌握洞察系統的能力,那我們其實就具備了直擊本質的能力。

我們可以成為架構師,也可以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又或者可以成為跨多個領域的更高階人才。

半秒鐘就看清事物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不同。

持續高效積累技能壁壘

要想不被淘汰,建立一個領域的技能壁壘非常重要。

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快速發展甚至是火箭般遷升,絕大多數人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突破自己。

首先你需要選擇一個可以持續積累且有發展前景的技能。

然後就是持續高效積累的過程。持續意味著堅持,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一天都要不斷精進,不斷積累。

如果你有理想,那應該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高效意味著做各種積累方法嘗試,直到找到真正合適自己的路徑。

同時還需要引入刻意練習的方式,觀察高手的技能和自己的差距,並找出解決差距的方法。

拿程序員舉例,同樣的功能代碼,高手可以設計得優雅無比、高內聚低耦合,一般的程序員可能只能勉強能實現功能。

所以,不斷做重構優化的程序員會在專業技能項上發展更快。原因很簡單,要做重構就必須學習高手的代碼結構和方法,可以是看書、也可以是看 github 的開源代碼等等方式。

而反覆練習,會讓你的代碼不斷接近高手的境界,甚至最後實現超越。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刻意練習的過程。

當然,開始任何技能的提升之路,都會面臨前期進步非常緩慢。但不要灰心,一定堅持下去,只要達到臨界點,就會迎來快速提升。

說到這,又要上這個圖了:

互聯網 40 歲失業是一個無法打破的魔咒嗎?

專業技能的積累,一定要堅持到突變線這個時刻。突變線之後,就是你擁有壁壘之際!

要記住一句話:人生的每一份努力,絕對不會白費,最終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給予你巨大回饋。

廣結人脈

年紀越大,這點越重要。互聯網有個說法,如果你 35 歲以後,還在用招聘網站找工作,那一定混的不好。

在每一份工作中,做好職場品牌,即便你要離職,也要儘可能留下好的口碑。

你的下屬、你的上級、你所在部門的 HR,在未來某一天都可能成為你都背書。找工作的時候,背書好的,大部分內推解決了。

除了工作,在生活中也一樣,不要封閉自己。有空多認識點朋友,多幫助一些靠譜的人,讓他們成為你的人脈。

要學會利他,沒有利他精神,很難有善緣。道理很簡單,誰都不喜歡上來就索取的人,先付出且不要求即刻回報,這才是擴展人脈的正確打開方式。

有時候,新的機會,往往是弱關係給你提供的。那種和你交集並不多,但對你印象很好的朋友。

他們能掌握你不瞭解的信息源或者機會,並會在關鍵時刻分享給你。

另外,多帶年輕人,多幫助年輕人。今天的年輕人,成長几年,不少能成為優秀人士,甚至是大佬。

等他們的江湖地位起來了,你自然也能受益。

學會選擇、抓住機遇

人生的境遇除了天賦、努力等因素,不得不承認,機遇和選擇要佔一大部分。

中年人的機遇一定拼不過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擁有更多時間。

但中年人有更多經驗積累,有足夠時間鍛鍊選擇的能力。

年輕人可以不斷試錯,而中年人真的錯不起,選擇錯幾次次,可能就面臨失業了。

機遇這個事情,來的快、來的猛,去的也快。

2012 年 -2013 年殺入手遊領域創業的朋友,很多都成為大佬了。而 2014 年以後殺進去的,基本都炮灰了。

都看到了巨大風口,只是因為進入時間的差異,結局卻是判若雲泥。

很殘酷,行業風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半年前我身邊一個 40 歲的朋友加入一家 C 輪公司,擔任技術總監。半年後,公司就上市了,股價還挺不錯。

這些看似是運氣的神操作,背後都有底層邏輯和方法論支撐。

行業的信息和數據、公司的信息和數據、大的趨勢、國家政策,年輕人可以不關心、可以不懂,反正還有的是機會。

而中年人一定要多瞭解這些信息並深入思考,在決策的時候做出正確判斷!

對抗過度焦慮

焦慮並不是完全負面但情緒,比如輕度焦慮可以驅動我們不斷前進。

而過度焦慮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人陷入無法行動的境地。

身邊有些大齡程序員朋友,每次見面就唉聲嘆氣,飯局的主題總是圍繞我們什麼時候會被淘汰、程序員這行是不是青春飯。

要麼就是討論 40 歲之後,失業了做什麼,是送外賣還是賣保險?

其實這種思考完全沒意義,當你天天思考壞的結局,那結局恐怕就是壞的。

沉浸在過度焦慮之中,會讓你喪失行動力和思考力。

大白話就是,不僅浪費時間還損害身心健康。

我跟身邊朋友多次談到,有時候我們需要阿 Q 精神。同樣是創業失敗,老羅可以屢戰屢敗,甚至賣身還錢,而很多創業者卻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人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嘗試探索的旅程,不管怎麼樣你都會過完這一生。

那這個過程,始終保持輕鬆愉快點,不好嗎?

過度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要學會「反焦慮」。

在內心深處,接受最壞的結局,想明白之後,儘快行動起來,盡最大努力去拼搏。

就算 40 真的失業了,要轉行,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總可以找到新的方向,重新起航。

賣保險、送外賣、甚至做保安,難道還能餓死不成?這些也是不同的人生體驗。只要不放棄希望,還是有機會做成另外一些事,不對嗎?

每一天,盡全力就可以了。

身體是最大資本

這點今年尤其感受明顯,原因是我的眼疾反覆發作,脖子疼的老毛病也越來越嚴重。

7 年前在 360 工作,經常通宵寫代碼做產品,通宵完後睡幾個小時立馬又生龍活虎了。

現在工作時間一長,身體就跟你鬧情緒鬧彆扭,人到中年身體和體力真的是逐漸下降。

想起我以前帶的一個下屬,38 歲。一加班就喊脖子痛,每天早上都遲到,原因是要去做理療。

那時我才 27 歲,正值年輕氣盛且缺少同理心之際。完全不能理解他,甚至心生嫌棄。

等真輪到自己頭上,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麼痛啊……

現在才真正領悟: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人生和職場是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百米賽跑。

所以中年人們,規範的作息安排起來、跑步安排起來、健身房安排起來、定期體檢安排起來!

這些都是大實話!你的身體是你的最大價值,如果你身體不好了,分分鐘你會被資本家和老闆無情拋棄。

不要有怨言,社會的真相就是這樣,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

我身邊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朋友,年過 40 了,滿身腱子肉,生龍活虎。

他每天 11 點睡,5 點起來鍛鍊 2 小時,一天充沛的精力就有了保障。帶領上百人的團隊,還能自己鑽研新技術。

這些都需要一個好身體的支撐。

世上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最後的話

以上就是我的 7 點建議。

總結下要打破互聯網 40 歲失業魔咒,我們需要:持續學習和成長、掌握抓事物本質的能力、持續高效積累技能壁壘、廣交人脈、學會選擇、對抗過度焦慮、照顧好身體。

當然,我們也要有平常心,畢竟衰老和平庸乃至被淘汰都是自然界的規律。

我們可以對抗規律,但不可能改變規律。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延遲這一刻的到來。

如果失業真的到來,完全可以再換一個行業重新出發,畢竟互聯網的老人在其他行業可能還是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