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簽署:經濟全球化發展新趨勢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經過8年艱苦談判,終於達成一致,成功簽署。它標誌著一個在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貿易規模均佔全球1/3左右、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落地而生。根據協議,15個成員國範圍內90%以上的商品會獲得零關稅待遇,未來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擴大到95%以上。這樣,就在15個國家、地跨東亞及南太平洋廣大地區範圍內形成一個統一大市場,將大大有利於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有利於消費者福利提升。

RCEP的簽署,中國消費者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日本、韓國的高端消費品,享受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特色產品,肯定是獲益多多。對於企業來講,考慮到這一自貿區的15個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比較優勢差異巨大,在帶來一定競爭的同時也將帶來巨大市場和巨大商機。如果把眼光從純粹的貿易擴展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那麼,RCEP落地將大大有利於東亞地區產業鏈的穩定和發展。試想,如果在越南的工廠可以方便、自由、無成本或很低成本地從中國獲取零部件、配套件和上下游服務,中國某些產業向越南和東南亞地區的轉移就會順利的多,中國“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框架下的產業轉移也會取得更大的進展。

RCEP所影響的並不僅僅是貨物貿易,RCEP本身也不僅僅是一個貨物貿易協定。除傳統的貨物貿易外,協定在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投資、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等方面均有專章規範,均有所突破。譬如,RCEP實施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允許在整個RCEP範圍內計算產品增加值,同時拓寬了對服務貿易和跨國投資的准入,增加了電子商務便利化的新規則,確實是一個全面、均衡、高水平的區域自貿協定。

RCEP除了給有關成員國帶來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現實利益從而促進經濟加速發展之外,它在當下的成功簽署,還有一些特殊意義和啟示。

其一,RCEP是逆全球化潮流爆發以來最重要的一個區域貿易協定。近年來逆全球化潮流來勢洶洶,脫鉤斷鏈、保護主義、孤立主義不絕於耳,使得很多人對自由貿易、合作利益、比較優勢這些基本經濟原則都產生了懷疑,似乎越是保守封閉、老死不相往來越是有利,只出不進最為得益。RCEP的誕生,猶如逆全球化冬日陰霾中的一股春風,無疑引領了全球開放共贏、互利共生、睦鄰合作的潮流。它讓人們相信,無論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差異大小,開放市場、合作交流都會給各方帶來利益。

其二,RCEP之所以誕生在東亞地區,恰恰是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東亞成為世界經濟最重要增長極的真實寫照。實際上,自由貿易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越是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的地區,越需要開放市場、需要貿易投資自由化,也越有動力開放市場,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反之,越是經濟低迷、產業衰落、創新不足的地區,越希望通過保護落後苟且偷安,其經濟越是發展不起來。東亞的經濟成功提升了相關國家的視野,促成了RCEP,這可能會給相關國家和相關產業帶來衝擊,但在衝擊和競爭之下,有所失有所得,優勢產業會越練越強。

其三,RCEP成功落地所帶來的超過這一貿易協定本身的最大意義,是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隱喻了未來多邊貿易體制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趨勢。眾所周知,既往的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在上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下的。這一體制對於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與繁榮作出過應有貢獻,我國的對外開放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步步融入這一體制的過程,而且獲得巨大的開放利益(全球化紅利)。然而,到了20世紀末,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後,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重商主義潮流漸成氣候,以WTO多邊貿易體制為代表的貿易自由化日漸式微,如今更瀕臨癱瘓。未來的經濟全球化怎麼走,未來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如何改革與重建,頗多疑問,頗多爭議。在我們看來,未來相當時間內,在大國博弈趨勢未改、百年變局趨勢未定的情況下,一元的全球貿易體系未必能夠形成,也不必追求理想化的全球一體化體系。RCEP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區域、諸邊、雙邊多種形式共存,高水平經濟一體化與低水平自由貿易協定(FTA)共存,同一個FTA內不同成員國間差別待遇、動態調整,經貿協定的非政治化與去意識形態化,不同FTA以及同一 FTA成員國之間競爭與合作共存的“競合原則”,可能是未來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建設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