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專家:臺灣農產品23%銷往大陸,相信ECFA不會輕易中止

針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排除臺灣,對農產外貿的影響。臺灣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蕭仁杰接受中評社採訪表示,RCEP在農產貿易部分,採取高保護、低開放,所以對農產外貿影響不大,臺灣農業在ECFA的架構下,反而有望在RCEP之外保持競爭力,也凸顯出ECFA對臺外貿的重要性,失去ECFA才是臺灣真正需要擔心的事。

圖片

蕭仁杰

蕭仁杰,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行銷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曾任臺灣農業產學聯盟執行秘書、美國行銷學會地區聯絡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學系主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管系主任、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等職。

RCEP成形是否衝擊臺灣農產外貿競爭力?蕭仁杰表示,他個人是樂觀,因為農業貿易從來不會是自貿區的主軸,且各國對境內農業相對保護,農產市場對外只會採取低度開放,在高保護、低開放的情況下,臺灣又有“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優勢,評估短期內對臺灣農業外貌影響不大。

蕭仁杰說明,RCEP雖然沒有針對農業訂定專章,但相關項目開放程度低,農產品的撤稅率大約只有50%左右,這與RCEP之前亞太地區的農產貿易模式沒有太大差異,要說RCEP對臺灣農產外貿可能產生的衝擊,或許要等到後續長期深化後,RCEP成員細部談判,觀察農產品的互惠措施有無改變,屆時才有可能影響臺灣農業外貿競爭力。

臺灣農業外貿競爭力的關鍵事實上仍在於ECFA,蕭仁杰指出,由於臺灣農業外銷市場,中國大陸仍然是大宗,比重佔達23%以上。RCEP在農產方面的關稅,至少短期內不可能全面撤稅,ECFA零關稅的早收清單,就成為臺灣的優勢,所以,與其憂心RCEP自貿區打擊臺灣農產外貿,不如設法保持甚至深化ECFA,失去ECFA才是臺灣所需要擔心的。

蕭仁杰表示,假如ECFA被取消掉,臺灣又進不去自貿區,必然成為臺灣農業外貿的巨大危機,因為臺灣地區的農業態樣與東南亞國家高度重迭,且量體缺乏,如果RCEP自貿區後續在農業方面的互惠條件深化,臺灣失去ECFA優勢,屆時農產競爭力有很大可能性被東南亞國家取代掉。

此外,臺灣也需要評估後續可能成形的CPTPP及中日韓FTA,蕭仁杰指出,雖然農產貿易通常不是自貿區談判主軸,但仍不能排除互惠條件變化的可能,尤其中日韓FTA的談判項目更細緻,有無可能排擠臺灣農產銷陸?相關風險都有待提前因應部署。

蕭仁杰建議,臺灣在亞太自貿區逐漸成形深化之前,首先要保持住ECFA,站穩外貿優勢;接著要盤點臺灣前幾大農產外銷市場,掌握農產外銷強項所在,增加市場黏著度。此外就是設法農業轉型,臺灣農產目前的外銷困境就是,質量無法兼具,品質坐起來了,但量體遠不如其他競爭對手。

例如,過去日本進口香蕉,臺灣蕉佔比達八成,現在只剩下1%,大部分的市場都被菲律賓取代,這就是臺灣農業質量無法兼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農業轉型,才有助臺灣提升在農產外銷的競爭力。

談到陸方停止ECFA的可能性,蕭仁杰表示,確實需要擔心,尤其是兩岸關係嚴峻的現況之下,不過,臺灣的農產事實上在中國大陸已建立起口碑及品牌形象,雖然或許臺灣農產對中國大陸而言,不是必須且無可取代的項目,但在長期的市場開拓下,還是有建立起品牌黏著度,相信ECFA不會輕易中止,他也認為,臺灣或許也可以在適當時機,進一步深化ECFA,能成為臺灣在自貿區之外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