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罵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的表現。

那些罵孩子沒用的父母,因為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孩子聽從自己,只會使用身體暴力或語言暴力去解決問題,讓孩子幼小的身軀屈服於大人的強權之下。

但是等孩子長大了,青春期了,等他長得比大人都高了,他還會屈服嗎?

可悲的是,越是這樣的父母,越不懂得反思自己,越容易凡事責怪孩子。

那些催促、吼叫、打罵、數落的方式,其實並不能徹底解決孩子的問題,用這些方式造成的孩子的"聽話",都只是暫時的、被動的,他可能這次聽話了,但下一次很快又犯了。

因為這些方式都是外力推動,我們要做的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應該主動去做。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請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

美國作家丹尼爾·平克在他的《驅動力》裡講了人有三種驅動力。

第一種是來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

第二種是來自外在的動力,即獎懲並存的蘿蔔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是來自內在的動力,也就是內心想把一種事情做好的慾望,是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創造新事物,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世界變得更好的內在需求。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無數事實表明,第三種驅動力是最能激勵和調動人的根本積極性的方法。

所以,只有真正激發起了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孩子才能真正開始主動起來,而不是被父母的外在動力所驅動做事。

孩子才能從中體會到收穫感、成就感,而不是痛苦感。

孩子不願意收拾玩具背後的原因

就拿收拾玩具這件事來說,孩子不願意收拾玩具,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 1、玩具太多,孩子感覺任務大,難度高;

  • 2、家長沒有給孩子一個儲物空間,孩子不知道把玩具收拾到哪裡,因而放棄收拾。

  • 3、父母代勞,替孩子收拾,孩子因此就不收拾了。

  • 4、孩子收拾後,父母嫌棄孩子收拾得不好,孩子喪氣,乾脆就不收拾了。

  • 5、家庭環境本身就很凌亂,孩子深受影響,認為收不收拾都無所謂。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不知道應該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讓孩子積極主動完成任務

不知道方法也不知道結果,孩子怎麼能積極主動的去完成任務呢?

但假如你能幫孩子把收拾玩具的過程拆分,分成許多個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小步驟,然後和孩子一起完成收拾玩具的過程,那麼孩子通過一次次的參與收拾,最終會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

在這過程中,家長要做的是:溫柔地解釋具體任務以及最終結果——把大任務拆分成一個個細化的小任務——和孩子一起完成(而不是叉腰指揮)。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記得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讚美。

通過這樣的訓練之後,孩子哪一天說不定會主動爭搶著收拾玩具的,你信不信?

不僅收拾玩具是如此,當孩子困惑、犯錯、迷茫、不安、徘徊時,都需要家長耐心給予他們方法,幫助他們學習掌握新技能。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人類天生就有自我發展和探索的驅動力。

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夠做自己,這其實是孩子一直在追求的事情。

很多父母都體會到孩子"可怕的兩歲",孩子兩歲左右起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總是對大人說"不",這些就是孩子追求自主的表現。

但是這個本能的驅動力,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增強或削弱。

很多父母會控制孩子,替孩子包辦一切,與此同時,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和內在驅動力的形成。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孩子追求自主的過程,有時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很淘氣、很頭大,但正是因為孩子想變得自主,他們才有驅動力去變得更好。

孩子就像一粒粒種子,每粒種子都期望發芽,期望開出美麗的花、長成參天的樹。

大地只需要接納種子,付出養分,陽光雨露,提供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種子自會茁壯成長。

邊罵孩子沒用,邊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孩子沒用,是家長“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