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你是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我讀經典

第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古文今譯:天地無所偏愛,將萬物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聖人無所偏愛,對百姓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

我的理解: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愛,不會對某物有所愛顧或有所嫌棄,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效法天地,對百姓無所偏愛、同等對待,任憑百姓自己發展。

比如,我們常說“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穫,凡事還得靠自己,因為上天看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有道的人也是如此,不會對什麼人或事物特殊照顧,沒有偏私。比如,有多個兒女的家庭,只是母親覺得哪個孩子最弱,或者誰是家裡最小的,於是她就更多的關心哪個,最後就出問題了,所以,不應該厚此薄彼。

我讀《道德經》:你是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

第二句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古文今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政令煩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我的理解:天地之間是一個虛空的狀態,就像個風箱一樣,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天地順任自然(“無為”),萬物反而能夠生化不竭,所以天地運行,萬物便生生不息。

我讀《道德經》:你是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

政令也應如此,一般情況下,民眾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發展,若強制干預或太過多事,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對於政令或制度,不應該今天發佈一個,明天再換一個,今天變一下,明天變一下。政令煩苛(“多言”),反而加速敗亡。

比如,有的公司領導,做事情喜歡想一出是一出,臨時想到什麼方法,就立馬開會安排,還未等下面的人落實清楚,就又換了一個,常常讓員工手足無措,導致他們工作效率低下。

......

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希望能跟你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