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便祕,竟是害怕怪物出來?

兒子三歲左右,每次大便對他、對我們來說,都是極大的折磨。怎麼說呢?就是他對排便有一種恐懼感。每次有了便意,他要麼抱著他的大猴子被子趴在床上,要麼全身一促一促地滿地跑。不憋到受不了,是不會坐到馬桶上的。有幾次我硬把他摁到馬桶,他是又哭又鬧,十分傷腦。這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

他的屁股發炎紅腫了。整整一圈,都是紅腫的,一碰就疼。

去醫院,拿藥,塗藥,這樣治療一週後,好在十分見效,紅腫的地方慢慢消退下去。

我一直想找出他排便困難背後的緣由,是害怕馬桶,還是他自己本身有什麼問題?問他為什麼,他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

孩子便秘,竟是害怕怪物出來?

無獨有偶,《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中講了一個“傑里米:三歲半,便秘”的案例——

傑里米是一個三歲半的男孩,因為長達一年半的便秘而求助心理醫生。父母認為孩子便秘是因為跟他喜愛的人分離而引起的,有一次因為跟爸爸分開一段時間,傑里米拒絕排便。但醫生通過傑里米畫的線條,推斷出傑里米的困惑和恐懼——他不清楚自己體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畫了一座城堡,城堡裡面有一隻怪獸。“怪獸”中間的曲線是他的“肚子”,下面橫線是一個門,不讓任何東西出來。在另外一幅畫裡,城堡裡有很多老鼠跑來跑去,“老鼠跑出來時,就是一團糟了”,他說。

傑里米是不是用城堡表示自己的肚子,糞便就像是那些怪獸,一旦排出來,怪獸就會出來?

——這樣的解釋倒是很說得通了。

果然,當傑里米發現醫生很準確地理解了他的描述後,傑里米在最初的兩三天裡,要求媽媽陪他一起去廁所,“免得怪獸跑出來”

,直到他足夠自信,不再需要媽媽的幫助了。

由此推斷,我兒子拒絕排便,是不是也是因為不清楚自己體內到底發生什麼呢?就像最近一段時間,他很喜歡講“做夢”這件事。幾乎早上一醒來,他就會講:“媽媽,我昨晚做了一個不好的夢。”“什麼夢呢?”我問。

他會講出很多種夢境,比如火車玩具不跑了,在遊樂場放著的東西不見了……還有一次,做夢哭醒,說“夢見我不讓他吃肯德基”。

現在想來,是因為他對“夢”這個東西似懂非懂,既好奇又帶有一點恐懼。排便也是如此,他不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對未知的東西,我們大人不也有時充滿不安嗎?而當他獲知你能理解他的這種感受,跟他解釋清楚,讓他覺得這是日常生活的一個正常部分,那麼他會很快地接受,不再受此困擾。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具體案例(共24個)來闡述孩子軀體症狀背後的情感因素。作者布拉夫曼博士有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50年之久的經驗,她以許多生動的案例旨在向讀者傳遞一種理念,不要只想著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要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這種理念在《優質父母教養指南》中也多次提及,就是一種“同理心”,即:我對於你的所作所為是表示理解的。

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去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是多麼重要。但往往又陷入一種怪圈:“同理心”又多帶有“先入為主”的傾向,即:以我自以為的想當然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如我們剛剛上面提到的“傑里米:三歲半,便秘”的例子,母親一直以為便秘的傑里米是因為與父親的分離焦慮而導致的。所以,當傑里米的母親獲知孩子排便僅是因為怪物出來的原因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強調:“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那麼孩子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和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變得越來越沮喪。”

如果你的孩子正面臨身體上的困擾,不妨到《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找找答案。24個具體案例多多少少會讓你看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影子,有的八九歲,大便失禁;有的八歲,頭痛尿床;有的十歲,焦慮,很難獨自過夜;有的十二歲,害怕蜘蛛……

不管是哪一種,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終於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折磨著他們的孩子,並且努力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症狀基本都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