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所以2020年伊始,

選擇的第一個打卡地既是——《中國農業博物館》。

全國農業展覽館和中國農業博物館是兩塊牌子、一個機構。

10號線地鐵的"農業展覽館站",

就在農展館南北兩個大門的中間,非常方便。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中國農業展覽館


農展館佔地面積43公頃,

擁有10座具有民族特點、中西合壁建築風格的展館,

和1座現代化大跨度展館。

今天參觀的是:《中國農業文明陳列館》展廳,

位於東北角的2號館內。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走進展廳,迎面是一組巨大的雕塑。

沒有說明。

我只能認出左邊第二個是炎帝,也就是神農氏。

其他的只能猜是黃帝等遠古諸神了~

工作人員說,

想要聽講解,必須是團體預約才可以有~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河姆渡遺址

場館內搭建的河姆渡人生活場景。

距今約七千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

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養殖業,

併發明瞭幹欄式房屋建築技術。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分為上下兩層。

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還可以防震。

幹欄式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溼地方的人。

主要流行於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

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比較偏遠的地區。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新石器時期飼養的六畜

三字經有云: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看到這幅圖,才知道,

原來在那麼遙遠的新石器時期,

人類就已經開始飼養這六種畜類了。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協田耦耕

夏商至西周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農作物種類增多。

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用來種植。

統治階級把奴隸編為組,協同勞作,提高生產力。

兩人一組的叫做"耦耕";

三人一組的稱為"協田"。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漢代二牛抬槓

二牛抬槓,是漢代時推廣的一種耕作方式。

耕作時,一人在前牽牛;

另一人坐於兩牛之間的"槓"上,腳踏轅犁,

控制犁鏵入土深淺。

另外再有一人在後面,扶持犁把,掌握平衡。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漢唐時期引進果蔬

這個櫃子裡,展出的是我國漢唐時期引進種植的水果蔬菜。

楊桃也就算了,屬於南方水果,不算全國的日常水果。

沒想到的是,

原來我們平常吃的黃瓜、西瓜、蔥、蒜、石榴和葡萄,

居然都是漢唐時期從國外引進來的~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明清時期引進的作物

這個櫃子裡展出的,是明清時期引進種植的蔬果。

我是北方人,南瓜,土豆、辣椒、西紅柿,

都是日常的蔬菜,很熟悉了。

菠蘿也沒少吃~

可可就是巧克力糖的原材料,也知道一些。

不過這個番荔枝是個什麼東東?還真不知道!

問了下度娘,原來是一種熱帶水果。

在中國浙江、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均有栽培。

不知道味道如何?有吃過的朋友可以介紹下~


不過看完這兩個展櫃,不禁猜想~

在漢唐以前,老百姓日常吃的什麼菜蔬呢?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陶朱公養魚經

陶朱公,即范蠡。

擁有多個身份:越國上將軍,齊國丞相,商聖!

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用20年時間,助越滅吳,成就越國霸主地位,

范蠡 功成名就後選擇急流勇退。

退隱江湖後,自號陶朱公,下海經商。

期間三次成鉅富,為救助貧困,三次散盡家財!

被奉為"商聖",乃我國儒商之鼻祖。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曾化名鴟夷子皮,經營漁業和販鹽。

估計這本養魚經,就是那段時間寫成的吧。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徐光啟農政全書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

所以歷代掌權者對農業非常重視。

為倡導農業種植,

中國古代曾有三大農書被大力推崇,分別為:

北魏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

元朝的王禎撰寫的《王禎農書》;

明末農學家徐光啟,撰寫的《農政全書》。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李冰督建"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

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新疆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創始於西漢,

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

是新疆特有的結構巧妙的地下渠道灌溉系統。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特點是:

把通常的明渠改為地下暗渠,

有效的減少了乾旱地區的水分蒸發和滲漏。

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

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利用地形落差,實現了遠距離引融化雪灌溉。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黃道婆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在家鄉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

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

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

由於推廣紡織技術以及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清代時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因為棉紡織品色澤繁多,

松江府在當時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世界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哪裡?日常蔬果中,哪些是舶來品?

黃河流域農作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了萬千華夏子民。

黃河流域的農作物的豐富,是華夏民族富足的基礎。

在展館的牆上,

用真實糧食種子填充在透明的塑料殼裡。

顯示該地域種植的農作物品種。

可惜,沒有明確標籤註釋,

只看到了一排黑、紅、白、黃等顏色不一、

顆粒大小不等的糧食--

除了常見的小米、大米、玉米、小麥等有限的幾種能認出來,

其他的是什麼糧食,就不得而知了~

連成人都認不全,更別提小朋友了。

沒有導遊講解,還真的一頭霧水呢~


逛完整個展館,只遇到了不超過5個人--

大部分時間都是我自己在看。

據工作人員說,在寒暑假,會有家長或老師,帶孩子們來參觀。

平常就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