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卢龙发挥 “鲶鱼效应” 搅动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近日,在秦皇岛市卢龙县蛤泊镇王深港村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大棚错落有致。大棚内,西红柿秧长势喜人,底下已经挂满果实,不久之后便可收获上市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学丰正忙着给秧上面蘸花,一派繁忙的景象。“我们村去年建了10个大棚,由村里统一经营,原本想发展草莓,但是棚建完就过了时令,我们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从辽宁引进了花生西红柿,这个品种口感好,效益高。村民还可以到大棚务工,通过今年发展来看效果非常不错。”王学丰高兴地说。

秦皇岛:卢龙发挥 “鲶鱼效应” 搅动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据了解,王深港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主要种植樱桃苗、葡萄苗、绿化苗木和传统大田作物玉米、花生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摆脱现状,村两委也没少花心思,下功夫,可是效果仍不理想。2019年,在与镇里交流时,得知有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村里积极争取,获得支持发展项目资金50万元。在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的时候,出现了分歧,50万元可以建设三个大棚,在找市里设计后发展规模有点小,村集体有部分资金,要不要投入其中?经过集体商议,村集体流转土地50余亩,投入资金17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10栋。当年,9月2日动工,经过加班加点抢工期,在10月中旬顺利完工。大棚有了,怎么发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咱们好不容易借上级政策资金建成‘金窝窝’,关键是要尽快引进致富鸡,这样鸡在生蛋,村集体经济不就起来了……”王学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再拖了。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方考察,经过对比,从辽宁引进了西红柿,对方还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回收。西红柿秧来了,王学丰又组织人将西红柿秧栽植好。本以为可以松口气,这个时候疫情突然爆发,本来定好的技术员来不了了。棚里的西红柿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王学丰愁坏了。愁不是办法,也解决不了问题。他与县里种植大户联系,拜师学艺。同时,还通过手机与辽宁的技术员在线视频,实时反馈大棚的秧苗长势情况,按照要求做好管理。为了更好管理大棚,他还在网上搜索种植技术进行学习。村里也招了部分村民到大棚里打工,负责大棚的日常管理,还专门培训村民种植管理技术。

王深港村发展村集体设施大棚仅是卢龙县大力支持村集体发展经济的一例。2019年以来,卢龙县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有效促进扶持项目达产达效。用好用活上级资金,发挥鲶鱼效应,“搅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以点带线串面,带动全县的村子都动起来。

秦皇岛:卢龙发挥 “鲶鱼效应” 搅动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全县省级集体经济重点村扶持项目共涉及石门镇、木井镇等9个乡镇10个村。为了将工作压实,卢龙县坚持三级联动原则,村级按照“五议一审两公开”要求,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专门研究,结合村情实际谋划制定集体产业项目;各乡镇、开发区要逐村分析村情状况,研判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择优推荐上报候选村。县里召开村评审会,采取逐一过堂方式,由各乡镇逐村说明候选村的班子情况、项目建设、项目用地、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预期等情况逐村评估评审。为抓好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卢龙县为每个扶持村确定1名县级领导分包、1个县级经济部门联系、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蹲点,包村县级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定期到村调研指导,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问题。各乡镇在项目立项、开工建设、中期推动、完工验收等关键节点,逐村逐项盯办落实。县委组织部会同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深入10个集体经济重点村进行调研,实地督导工作进展,并逐村建立项目台账,对项目进度、经营模式、预期目标等进行动态监控,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制发《关于开展财政资金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回头看”等工作的通知》,加强监管,确保扶持项目投产达效。(来源:河北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