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陪我走過漫長歲月

你以為自由是什麼?

“你即你自由。”——這是扉頁僅有的一句話。

需要承認的是,我所經歷的短暫黑暗與苦痛,它都陪我走過,讓我感知與尋得自由。

熊培雲在序中寫到一個女孩讀了《自由在高處》後給他的來信:我與這個國家緊密相連,我會融入到時代的洪流中。我祈望85後和90後是真正覺醒的一代,祈望看到更多的青年人換一個思路生活,變得自信而不是猥瑣,勤學而不是懶惰,博愛而不是狹隘,自持而不是放縱。我祈望在大家平凡的生活中安靜地潛伏,默默地看,點滴地記,朝著一個聖峰一般的地點前行......

這是萬千讀者的心聲。

《第六種自由》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被我列為“深度好文”,與大家分享。

“面對無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們將何去何從?是否需要知道那麼多的東西?”你怎麼回答?二戰後期,羅斯福曾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我國的教育家晏陽初曾將“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視為“第五種自由”。而熊培雲則將免於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稱為“第六種自由”。

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好像離開了“新聞”就如同失去了光明。可是梭羅曾說:吃了午飯,還只睡了半個小時的午覺,一醒來就抬起了頭問:“有什麼新聞?”好像全人類都在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後,新聞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飯一樣重要。“請告訴我發生在這個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聞。”讀到這裡,覺得甚是可笑。為我,為我們。

魯迅先生曾寫: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是對活著的一種感知,是為家國的擔憂與牽掛。而現在的“有關”,卻變成了——於是他一邊喝咖啡,吃麵包卷,一邊讀報紙,知道了這天的瓦奇多河上有一個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點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這個世界深不可測的大黑洞裡,自己的眼睛裡早就是沒有瞳仁的了。

你覺得離開了新聞自己會變得孤陋寡聞嗎?答案不是非黑即白。但是你覺得時刻與新聞為伍自己會學識淵博嗎?顯然不會。當下的一個現狀是,我們每天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瀏覽各種新聞,而你能並不能記住多少有效信息,甚至有的過目就忘。加之現在新聞的質量參差不齊,令人難以分辨,所以我們有限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都被不相干的奇聞軼事所消耗,反而沒有時間去尋得所愛。

就如梭羅所說:“如果你掌握了原則,何必去關心那億萬的例證及其應用呢?生活中新聞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曬太陽之於人的健康一樣意義久遠。”

所以,若即若離地與世界交手,去尋找你的第六種自由。

《自由在高處》——陪我走過漫長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