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红楼系列(四):《红楼梦》为何与《金玉缘》故事雷同?

袁于令(1592--约1674),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原名晋,后改名于令,又名韫玉,字令昭,号凫公,箨庵,白宾,幔亭仙史,幔亭歌峰者,吉衣道人等,江苏吴县人。明末膺岁贡,入国子监读书。清兵入关后即降清,任工虞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等职,曾为苏州士绅代写降表进呈,因此升任荆州知府。清顺治十年(1653)因得罪上司遭罢官,其原因是上司问之曰:“闻贵府有三声:棋声、曲声、牌声。”袁答曰:“闻公署中亦有三声:算盘声、天平声、板子声。”

袁于令为人耿直如同里戏剧家尤侗,不肯屈就,曾对经常游于达官贵人之门,察颜观色的"东方莎士比亚"李渔大骂:“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也。”“余虽一过,后遂避之。”

袁于令一生交游甚广,曾从叶宪祖学曲,与冯梦龙、吴伟业、李玉等戏曲家交往甚密。晚年侨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指导青年洪昇戏剧创作,也许就在这时候洪升从袁于令那里看到了梅村的<>,而青年的洪升,正做着青云直上的做官梦与戏剧梦。

有传奇九种,合称《剑啸阁传奇》,其中《西楼记》当时最为流行,时称"西楼居士",写的是自己与一麻脸歌女的狂恋!

苏州红楼系列(四):《红楼梦》为何与《金玉缘》故事雷同?

<>剧照

一则传闻说:袁于令初访与梅村牧斋齐名在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合肥,合肥入清后官拜尚书,人望至隆。合肥久久不出,并传语:平生未相识,不便接见。于令大愤,便拂袖而出。此时合肥施施然出來,长揖而言﹕从來不认得于宿夜。合肥一語,举坐欢腾!

原來此语出自《西楼记》:"错梦"一节里于宿夜访穆姬,侍女挡架道﹕俺姐姐从來不认得于宿夜。

宾主未见,但作品已经当中介,可见袁于令《西楼记》风行天下!

还有一则故事,无锡寄畅园秦松龄也蓄有昆伶家班,秦瀛在《梁溪杂咏》中曾记有袁于令到秦家观演昆曲《西园记》,当时有“船过梁溪莫唱曲”的传说。而秦松龄也经常到梅村的梅园小住,可见江南文人的舒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