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印象:千種紅塵有心人,萬般佛語自乾坤

鈞瓷印象:千種紅塵有心人,萬般佛語自乾坤

——專訪鈞瓷文化傳播使者張莉 文/秦多


編前導讀:

她,土生土長的神垕人,先後接待過許多外國友人,各級政界領導、知名書畫藝術家。她用十年見證鈞瓷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升級,用十年影響著身邊的一個群體,用十年告訴世人任何一種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80後,是一個群體;一種期待,或是一個符號。她用執著和對鈞瓷文化深刻的理解及熱愛影響著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她有一個夢想:帶領垕瓷團隊向世界友人展示鈞瓷之神奇妙絕,讓無國界的釣瓷藝術走進各國藝術領域,讓民族的鈞瓷文化在世界舞臺上榮耀綻放。

一方天地小,十栽寫征程

簡單的茶具擺件,以及她背後櫃檯上的幾件藝術品和一副“道法自然”的書畫。筆者實在無法猜測眼前的她,是否可以用文字來詮釋一個人的人生,文化背後是艱難的沉澱,是放下和不斷拾起的疼痛,是忘我與迴歸的完美結合。

至少我是希望在此次的採訪中,能聽到一個故事,讓我的內心再次體驗一回為了事業而奮不顧身的絕決,就算頭破血流也不認輸的豪邁。她輕輕的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中的堅定如磐石屹立成一樽不朽的雕塑。


鈞瓷印象:千種紅塵有心人,萬般佛語自乾坤


我來自神垕故里,鈞瓷之鄉。在這個有著上千年文化底蘊的厚土上,我堅信每一件產品都承載著自然的靈性。是一次為了生活奔波的旅行,讓我對它有了新的定義和認識,都說“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記得那時的自己,還是跟在父母身邊的黃毛小丫頭,我們將鈞瓷運到外地販賣,價格低得讓人心疼。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告訴自己,我要讓這些自然之瑰寶有他應有的價值。於是後來的工作以及學習,幾乎都是圍繞這件事情所帶給我的啟發開始的。

或許是因為我自小生活在這片土地,對它本身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懷。雖說鈞瓷文化已有上千年之久,已有過數百年斷燒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後,重新開始恢復鈞瓷的燒製。05年,我在神垕鎮的一家有名的鈞瓷廠負責銷售工作,記得當時上海的一個劇組來到這裡拍攝一檔關於鈞瓷文化的欄目。我有幸參與,在一個老外面前我顯得萬分激動,恨不能將鈞瓷的歷史、收藏價值等所有的一切告訴他們。或許因為真誠、或許因為鈞瓷本身的魅力,無論是我讓他們記住了鈞瓷,還是鈞瓷本身的文化氣息感染了他們。我相信一點:藝術無國界,我要將鈞瓷的文化告訴更多的人!

如果十年是一個漫長的旅程,那麼我願意將這樣的旅程更好的堅持下去。

落葉尚知秋,千片埋故土

說起鈞瓷的文化底蘊,她的文字猶如一縷香茗飄香,讓人心生陶醉。放大鏡下的鈞瓷表面,五彩斑斕的世界,“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筆者深刻體會到湖光山色、雲霞霧霞、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從一把泥土到收藏佳品的完美呈現,細數歷史的牆根下微微沉淪的歷史,再到文化的傳承。這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華夏文明的敬畏,要不怎麼說“厚德載物”呢。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作為鈞瓷六品之首的氣,在整個自然的漫漫長河中,為鈞瓷從原材料加工、造型設計、制模、成形、素燒、釉燒等工藝的精進賦予了太多生命的特徵。從唐至今,鈞瓷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延續,其中歷經了數次的斷燒過程,當鈞瓷再次以國禮的身份享譽天下的時候,它經歷了鳳凰涅梁的重生。

鈞瓷印象:千種紅塵有心人,萬般佛語自乾坤

提起鈞瓷的稀有和珍貴,是源於鈞瓷自古作為皇家御用瓷器。在歷史上有不得以鈞瓷隨葬的說法,因此至今為止還未發掘出任何一件以鈞瓷作為陪葬的物件。這也是為何坊間流傳“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鈞瓷本就自承一脈,只有通過傳承才能留存於世。據說當時燒製好後的鈞瓷,除僅有的上品進貢之外,其餘的全部砸成碎片深埋進六米以下的泥土中。

其神奇之處在於顏色萬千自成一統,圖紋錦繡方是一家。每一件都有如自然的饋贈,藏著天地賦予的萬千靈氣,給人以內心的激盪和心性的洗滌,豔而不華,嬌而不貴,顯而不爭,韻而不露。

每一件藝術佳品,都成了人們信仰的符號,在這個浮華的年代,靜下心來,梳理一段遠離人群的歷史,傳承一方隱世的文化,需要的豈止是勇氣,還需要靈魂與自然的融合,心靈與寂寞的對話,一如她手中的這把茶壺,收起了鋒芒,於鉛華之中大美而純淨。

數得滿金歸,一心一凡人

當夢想遇上文化,我們慨嘆,總有那麼一群人,因為執著,因為追隨,因為任性。在事業與愛好的路途上從不曾放棄。

鈞瓷印象:千種紅塵有心人,萬般佛語自乾坤

在張莉看來,她只是將文化當成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不需要他人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用自己的行動和熱情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鈞瓷文化的推廣中來。社會曾一度評判80後孩子僅僅是“嬌子”,任性,甚至蠻橫無理。當看到她櫃檯上陳列的一枚枚獎牌,一本本證書——2013年選送的作品“石瓢壺”獲第二屆河南省鈞瓷壺設計大賽“最佳創意獎”玉壺春更是評為“金獎”……2014鈞瓷掛盤,獲得第三屆河南省鈞瓷文化藝術創新大賽中,分別獲得“金,銀,銅獎”。是的,在張莉這位80後女孩身上確實看到了她“任性”的一面,一種對自己理想不懈努力的“任性”,一種對鈞瓷文化技藝追求的“任性”,還有一種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舞臺的“任性”。

我們相信,也期待張莉夢想的實現:帶領鈞瓷團隊向世界友人展示鈞瓷的神奇妙絕,讓無國界的鈞瓷文化藝術走近各國藝術領域,讓民族的鈞瓷文化在世界舞臺上榮耀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