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2020年3月下旬,《纽约时报》负责报道英国新闻的记者本杰明·穆勒(Benjamin Mueller)发表题为Western Universities Rely on China. After Virus, This May Not Last.(《西方国家大学对中国学生的依赖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或无法持续》)的文章,提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对中国学生的过度依赖,将导致西方国家高校在新冠疫情后难以为继。

国际高等教育对疫情前后学生流动的反思是必要的,不过,对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预测似乎不够客观。

001 对中国招生的习惯性依赖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文章中提到伦敦国王学院Kerry Brown教授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已经对一种收入来源上瘾了。”

这种“收入来源”便是包括英国大学在内的西方国家高校招收的国际学生,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中国学生。

国际学生是“高价生”。以英国为例,英国本地(苏格兰地区除外)和欧盟区学生每年的学费约9250英镑,而国际学生的学费中间值大约15000—18000英镑,英国名校热门专业(财会、金融、电子、工程等)的国际生学费大约20000英镑以上,也就是说,不少英国大学每招收1个国际学生,学费收入相当于2个或2个以上本地或欧盟学生。

而且,国际学生一般是一次性付全款的,而本地和欧盟学生往往还需要以贷款或补贴的方式分期付款。

从2012年至2019年,英国内政部关闭了PSW签证(学生工签),国际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这期间,印度留英市场崩盘,呈现断崖式下跌,原本希望在英国取得学位后留下工作的印度学生,转而投奔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院校。

而中国留英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英国大学也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招生力度。

从2015年至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市场几乎每两年增加10万人。2019年英国在中国发放的学生签证数达到11.5万,同比增长20.9%,占全球总量的45%,中国留英市场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

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留学目的地国的大学对中国市场产生了习惯性依赖。

002 “后新冠学年”,美澳大学会破产吗?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透露,澳大利亚注册在读的中国学生约20万人,由于疫情影响无法到校或推迟入学所造成的损失高达40亿美元。

其实,相比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对中国学生的依赖程度最高。在校生中,中国学生占比超过20%,远高于美英。

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庞大,在校生常年在2000万人上下。国际学生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接近110万,但仅占美国高校在校生总量的5.5%。

2018/2019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接近37万人,已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中国学生最多的时候,但在美国高校学生中的比例也不过1.85%。也就是说,美国大学学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本地学生。

当然,中国学生是“高附加值”生源。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9年1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国际学生对美国教育的经济贡献达到447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预期2020年秋季入学中国学生大幅度减少,肯定会造成澳大利亚和美国大学收入减少,带来一定程度的财务恐慌。

但从当前留美、留澳的中国学生学级分布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大学还有吃老本的空间。

在留美市场中,40.3%的中国留学生是本科生,36.1%是研究生。

在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八大院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蒙纳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中,只有墨尔本大学不以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条件,其他都已经无缝隙对接。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高校中,中国本科生的比例很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附加值”更高的“现金牛”(cash cow)。

一个中国学生注册入学后,在美国要读4年本科,在澳大利亚是3年,这意味着在这个中国学生身上,美澳大学每年都可以收取学费,而不需要额外付出招生成本。

以现有的中国学生的“存量”,美澳大学还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

即便是由于疫情影响,中国学生退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中国学生比例很高的澳大利亚院校,财务风险还不至于大到学校关门的程度。

003 英国大学的风险较高,需要政府救援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相比美澳,英国大学的情况并不乐观。

英国今年1月底正式脱欧后,还没有把欧盟学生正式列为国际学生,也就是说,学费与英国本地学生持平。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留学目的地,英国每年吸引45—50万国际学生。2019年新增中国留英学生11.5万人,英国在校中国学生约22万人。

总体而言,中国留英市场的分布过于集中在硕士研究生领域,占比高达三分之二,而英国大学的硕士学制一般只有一年,每年的招生成本较高。

英国大学本科生的比重不高,其中大部分来自本科预科或中外合作办学2+2或3+1项目(中国学生在英国读1—2年后取得英方和中方两个本科学位),而通过国际学校或英国当地私立中学进入英国本科阶段的学生数量更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大学缺乏美澳大学的中国本科生支撑,一旦中国学生大量减少,压力会大于美澳。

在危机时刻,以公立大学为主导的英国高等教育还有“体制优势”。

2009年以前,英国大学的收入主要是政府拨款和民间捐助,上大学是免费的。

而2009年卡梅伦政府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开始走“社会办教育”的道路,公立大学开始要求本国学生交学费,并从每人每年3000英镑,迅速提高到9000英镑以上。

此次疫情当中,英国高等教育界讨论的重点已经不是如何多招国际学生,而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当地学生和欧盟学生。

而终极解决方案还是政府出资“救市”。

004 中国出国留学市场是刚需吗?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中国学生还会成为全球留学市场的主流吗?短期分析,2020年秋季入学的难度非常大。

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在3月底线上举行的英国高等教育论坛上指出,由于疫情的干扰,美英国大学在今年9月正常开学的可能性很小。

这意味着中国学生推迟入学或分流的可能性很大。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简称BC)就疫情对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其中以2003年“非典(SARS)留学”案例解释疫情影响的持续性。

2003年非典疫情使当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下降6%,2004年同比下降2%,直到2005年恢复增长。

总体而言,非典对中国留学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中国学生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规模留学的“逆袭”表现,让英美唏嘘不已。


不同于非典和金融危机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中国20年来(2000—2019)一直坚挺的出国留学需求,会不会戛然而止?

根据英国《卫报》对疫情、经济危机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分析,英国大学之所以集中精力招收本地及欧盟学生,是因为在经济形势下行的不利形势下,人们增加教育消费的倾向性更明显。

于此同时,《纽约时报》记者穆勒的文章也认为,中国国内高校也会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大背景下,参与优质生源的国际竞争,减少国内学生“外流”。

从中外合作办学4+0的趋势也能看得很清楚,中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受到来自官方的引导,留在国内读国外学位的走向比越来越明显。

不过,中国2亿中产阶层的教育消费取向已经形成高端模式,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名校独木桥”愈发拥挤,这是政策无法控制和引导的。

只要经济危机不会导致大批中国中产破产,中国出国留学市场仍会继续向前发展。

近年来形成的每两年增加10万人的出国留学增速可能会减缓,但不会从根本上阻止中国学生的留学脚步。


作者简介:

2020-2021“后新冠学年”中国留学生或减少!英美大学撑得下去吗

老赵(Andrew)国际教育知名观察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东亚区总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特约留学培训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资深教育自媒体人,平台阅读量超过1亿次,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