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人物,经过长时间的故事衍变,往往于历史原型有了很大的不同。

之前有关诸葛亮形象生成史的文章,就在说明这一点。实际上,《三国志演义》中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和诸葛亮类似,刘备的小说形象也存在一个“制造”与“生成”的过程。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刘备

从《三国志》到清代的“毛评本”《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经过了“正统化”“法家枭雄弱化”以及“儒家仁君强化”等演变过程

1.《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刘备:兼通儒、法,甚至偏重法家的“有为”君主

刘备生于汉朝国祚式微之时,虽是景帝之后,但本身不过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因此,他面对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虽然打出的振兴汉室的口号,实际奉行的却是主张变革的积极政治路线。

与后来小说中的绝对仁君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刘备是兼通儒、法二家思想的,既以儒家之仁政爱民以立德,复以法家之权谋杀伐而立国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刘备少年时跟随当时的大儒卢植求学,一同求学的还有后来小说中的“十九路诸侯”之一公孙瓒。因此,刘备性格中的以民为本、仁政宽厚特点,或与儒学对他的浸润有关。《三国志》记载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明显带有儒者中庸(说得不好听些,是有城府)的意味。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卢植,河北涿县人,东汉经学家

然而刘备于读书并不热心,反而有些不务专业、任侠好物。《三国志》本传说: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倒有点鲜衣怒马少年时的意思。不过刘备性格豪爽,喜欢结交英雄,有一定的号召力,在后来的黄巾起义中立了点功,当了县尉。后来却因为被褫夺官职,一怒之下鞭打了督邮,挂印而去。而鞭打督邮这个事,后来小说里被三弟张飞“顶包”了,刘备成功洗白。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张飞怒鞭督邮 绘画作品

刘备读不下去儒书,却对法家著作颇有心得。生逢乱世,权谋为重,这或许也是必然选择。刘备曾在遗诏里嘱托刘禅要多读《六韬》《商君书》《韩非子》一类兵书、法家书,认为可以令人增长智谋。与其不喜儒书相比,这可谓罕见。

所以,在魏晋史家笔下,刘备的形象虽然也有知人待士、体怀下民和百折不挠的一面,但同时也是擅长权变的枭雄,体现出兼宗儒法而更偏于法家、兵家思想的一面。另外,诸葛亮的治理蜀汉方面赏罚分明等措施,实际也带有鲜明的法家风格。

2.“拥刘”实际源自于“拥诸葛”

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演变差不多是相伴相生的。而刘备形象似乎比诸葛亮要慢半拍。也就是说,先有了诸葛亮在民众心理的地位和拥戴,接下来才扩大了刘备的群众基础。

诸葛亮蜀汉时期的治理是很成功的,他赏罚分明,风气明正,对于吏治有很大的廓清与严整,因而大大安定了社会局面,获得了广大的民众基础。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就建立在这种民众社会理想之上。

古语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对于正统并不特别在意。纵观三国,蜀汉国力最弱,但内部却最严整。蜀汉的国策,是兴复汉室,兼容并包,收编了大批的“旧部”,造成了一种怀柔怀德、同心同德的政治面貌。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诸葛亮与刘备

而曹操集团内部则不同,虽然曹魏实力最强,但内部关系却最复杂。其中多个地方集团存在矛盾,有关“拥汉”还是“拥曹”

始终众议难平,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发生流血杀伐事件。比如孔融事件、荀彧事件等。这些负面事件,也使得曹魏政权在民众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似乎充满波谲云诡和尔虞我诈,令人难以信任和产生安全感。所以民众基础不好,没有赢得同情和歌颂。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诸葛亮和刘备就不一样了。诸葛亮从在世时起,就颇受爱戴。刚去世时,民间为他立庙祭祀的很多。后来当地民众还接着诸葛亮的旗号来反抗西晋的统治。后来西晋调整策略,转而表彰诸葛亮、编辑其文集,以显示出安抚民心的姿态。

唐代以来,称颂诸葛亮的诗词文作品很多,相比之下写刘备的就少很多,而且所写事情也多是与诸葛亮有关的常见故事。

在诸葛亮与刘备的形象演变中,宋代都是一个分水岭。宋代理学大兴,思想上极其重视德性兼备,将伦理的教化推到一种极致。与此相应的是,对与道德相对的“武”“兵”“力”等范畴也相对轻视,提出“内圣外王”的修养目标,而将重视义利王霸之行加以绌落。诸葛亮在宋代受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大儒的推崇,还在官方列入祭祀范畴。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朱熹

为了提升诸葛亮的形象,势必也需要充实、修饰刘备的形象。于是,刘备在诸葛亮形象的带动下,不断刷新形象,向着终极的仁君德王迈进了。

3.毛批本《三国志演义》:“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对于毛宗岗等批评本《三国志演义》,鲁迅曾有一句很经典的概括:“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小说的人物形象,对某一方面性格的凸显有点夸张失实了。

就刘备形象而言,确实如此。经历了从魏晋时期到明代的发展,刘备形象已经获得了诸多“正面化”“儒化”“正统化”的演变。而毛批本《三国志演义》将是“定型”的最后一步。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毛宗岗等对刘备形象的“处理”,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继续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同时强化了对曹魏政权的贬低批评,二是对刘备历史原型的枭雄气质进行了大幅度弱化。

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与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样,都称得上是研究《三国》与《水浒》的最重要评点文献了。《读三国志法》一文基本交代了毛宗岗的思想倾向。如他说:

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

接下来还有一大段文字,极力强调蜀汉正统而贬低曹魏篡国之贼的身份。在小说回目上,毛氏也作了很多修改,如将原来的称谓换作帝王尊谥,等等,显示出为尊者讳的倾向,以迎合自己的正统性论述。

加强对刘备仁君形象的书写,同时弱化其历史原型的乱世枭雄形象,也是毛宗岗的重要改写。如张冠李戴,将历史上刘备做过的一些不符合仁君的事迹,推到别人头上,比如前文提到的鞭打督邮事件。以及《三国志演义》中的刘备时常会因为心疼百姓而慈悲垂泪,也是一种“过度改写”。

法家,枭雄,还沾了诸葛亮的光——刘备原来是这么变“伪”的

毛评本还删改了对刘备权谋心机的相关描写,一改而为“救国安民”的正义之举。虽然《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的权谋机略不如曹操,因此疆域也小些,但并非说刘备全然不懂权诈之术。而到了小说里,刘备的王霸枭雄、草莽市侩的气质,有时还变成了“妇人之仁”,不能不说去历史原型远矣。


参考文献:

1.罗贯中等《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国风《漫说三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