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天寧萬壽寺:承載百年曆史記憶

禹州天寧萬壽寺:承載百年曆史記憶

大殿木質結構

禹州天寧萬壽寺:承載百年曆史記憶

大殿歇山灰瓦頂

禹州天寧萬壽寺:承載百年曆史記憶

天寧萬壽寺大殿

2019年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河南省共有62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許昌市共有許昌文廟、禹州天寧萬壽寺、禹州懷幫會館、鄢陵尹宙碑等4處入選,我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到27處。

禹州天寧萬壽寺、禹州懷幫會館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距不過百餘米,但相較於懷幫會館宏大的規模和較高的知名度,天寧萬壽寺顯得有些沉寂。

1946年10月,河南省立禹縣中學在天寧萬壽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該寺成為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的一部分。數十年間,伴隨著這個古老建築群度過春夏秋冬的是一代又一代禹州學子琅琅的讀書聲,其主體建築天寧萬壽寺大殿曾為學校的辦公用房。而如今,修繕一新的天寧萬壽寺大殿依舊靜立在禹州市第四實驗學校之中。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餘世誠在一篇回憶性文章中這樣寫道:“1946年在此成立了禹縣中學,後又在此成立禹縣師範,成千上萬的鈞臺學子從這裡起步,成長為新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為工程師、科學家、教授、將軍……僅我們這一輩餘家大院子孫而言,都曾在這裡上學讀書。1949年大哥、三哥由此參加工作,1951年四哥、五哥、六哥由此投筆從戎,1956年我也從禹縣中學畢業而後赴京求學。禹州這塊文化熱土培育了我們,使我們終身受益。”

天寧萬壽寺位於禹州市古鈞臺街,坐北朝南,始建於唐(一說魏),金代末年毀於戰火。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僧正崇威在原址上重修;明弘治年間和清道光年間,分別對該寺的大殿及其他個別建築進行了修繕。該寺有宋仁宗親筆書寫的“天竺唵斛呾囉”字碣。該寺不僅為禹州歷史上的各佛寺之首,而且聲譽遠播東瀛。1988年,日本國駒沢大學中國佛學史參觀團,特意來禹州參觀了該寺的大殿。該寺在清代仍然香火旺盛,民國期間因戰亂逐漸頹廢。天寧萬壽寺現僅存山門和大殿兩座建築,山門為明代風格,面闊三間,歇山式綠琉璃瓦頂,前後門額上分別嵌有明嘉靖和弘治年間匾額。

天寧萬壽寺大殿為禹州現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築。元代建築在我國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宋遼金建築與明清建築的過渡。元代建築一方面沿用傳統規則的結構方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減柱和移柱的“大額”結構。天寧萬壽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單簷歇山灰瓦頂;殿內樑架採用砌上明造草袱梁的做法,抬梁式木結構,大部分木構件為自然材質。殿內四步樑上遺存彩繪,為瀝粉行龍,以紅色為基調。

天寧萬壽寺東側有禹王廟、鈞臺、湯王廟(已毀)、節烈祠(已毀),西側有十三幫會館,北側有懷幫會館,是城區北隅的古建築群之一。天寧萬壽寺大殿是河南地方早期建築手法的代表。其建築風格以粗放為特色,在建築結構和構件製作上靈活巧妙地運用了許多地方手法。現存大殿基本保持了元代的建築風格,主體木構,在形制特徵、材料和工藝特點等方面保持了歷史原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