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為了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就想辦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於是就分封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為藩王。主要駐守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腹裡,第二類邊塞要地。被受封的藩王地位都非常高,公侯大臣見到藩王都要拜謁,另外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藩王還有軍事指揮權。藩王設立的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護衛甲士最少的3000人,最多的1.9萬人。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朱元璋封的藩王裡面還有九位塞王,就是指鎮守邊疆擴土開疆的藩王。這九位塞王要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他們的護衛甲士也是最多的,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總兵10萬,駐守喜峰口的寧王朱權,擁兵八萬,革車六千。

被朱元璋特別重視的藩王為晉王、燕王;因為這兩位藩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朱元璋還特許,軍中的小事,可以自己做主,有大事才向朝廷報告。燕王朱棣的地位更是獨尊,朱元璋讓他“節制沿邊士馬”。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平遙縣的葉伯巨就告訴朱元璋,藩王的勢力太大,會對中央政權機構造成威脅,可能會造成漢朝的“齊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葉伯巨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沒有聽從葉伯巨的勸告,還把葉伯巨下獄囚死。

朱元璋為了避免諸王相互串聯,和中央對聯,所有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藩王之間不能相互往來,即便是到都城來,必須一個藩王離開都城,另一位藩王才能啟程。朱元璋真是用心良苦,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朱元璋在建國的時候,害怕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皇明祖訓》切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稱讚朱允炆“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建文帝即位後,鎮守北部邊疆的寧王朱權、燕王朱棣都有很大的勢力,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開始削藩,他先廢周王,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把湘王朱柏、齊王、代王廢為庶人,湘王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六月,岷王被廢為庶人,徙漳州。在朱允炆削藩下,藩王和朝廷開始決裂,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博弈逐漸激化。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正是起兵反抗中央政府,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偷襲滄州,歷時4年的戰爭,與1402年攻入明朝首都南京,登上天子寶座。朱棣登基以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口小鎮十分讚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讓君臣獻名。

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寓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天津變成了北京的門戶,軍事地位非常重要。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衛,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人。

朱棣起兵造反經過一個小鎮,給它改了霸氣名字,現成一線城市


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開啟。1913年,天津成為直隸省省會,1930年又成為直轄市,現在的天津是直轄市,國家的中心城市,也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