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柏林禪寺舊史演義第四回

第四回;弟子來十方,接人本分事. 玄言播天下,不外“趙州茶”

趙州柏林禪寺舊史演義第四回

上文寫到“趙州”在觀音院的說法傳禪偉業,遠播海內外。叢林日盛,門徒雲集,這時,“趙州”雖年逾八十,而精神爽逸,毫無老態。其禪行,其道力,經過幾十年行腳天下的磨鍊,早已爐火純青,進入化境。真是揚眉瞬目皆是道,一機一境盡為禪,其接引眾生,更是揮酒自如,全無沾滯。當文遠問他“接人”的機鋒時,他把眾人集合到禪堂,對大家說:“老僧在這裡用“本分事”接人,若教老衲隨著人的根基去接引他們入道,自有藏經十二部去引,哪用老僧”意思就是不談玄理,不從理論上去指導他們,叫人們在平時日常生活中靠實踐用力修。有的學人問他“師父是否還修行,怎樣修法”?他很輕快答道:穿衣吃飯不是嗎?你打開《趙州禪師語錄》去參閱,就可見到大部分語錄的是“掃地”、”“洗碗”“睡覺”“搬磚”“著衣”“吃茶”等等,日長生活本分事,還有趙州童子“趙州城門”“趙州關”“大石橋”,“柏樹子”“蘿蔔頭“狗”“蘆筍”等眼前的一切事物。他的接人,從不用“棒喝”,而是慈言軟語,悲心憐意,使人們在大慈大悲的話語中,學到“大智”這體現了“本分事”接人這種精神,像熠熠發光的寶石,顯示了“趙州禪”的特色。因為他與當時流行的禪宗中的“德山棒”和“臨濟喝”這兩種峻烈的接人方式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如想深刻領會“本分事”接人這種精神,請看下面“公案”天清氣朗,和風旭日,在清靜的觀音院裡,老禪師正在掃地。這時,忽然走來一個僧人,恭敬地問老彈師:“師父,清淨的佛門之地,會有塵土嗎?你還掃它做甚?”“趙州”一邊掃地一邊說:“灰塵是從外面飛進米的”!他剛說完,又一禪者從一邊走來問道:“師父,你這大年歲了,還掃地做什麼?柏林淨地也會有飛塵”?“老趙州”將身抬起,把掃帚往地上一戳,哈哈大笑地向問話者說:“你看,又飛進來一個土星兒二人聽罷,立時“覺悟”,“啊!師父的教導我明白了,觀音院本是清淨的佛門之地,在這裡是沒有煩惱的,但是,佛寺裡當然也會含有“塵埃”的,也有很多煩惱事情,而被這種煩惱事情團惑,是迷失了本性,就是淨地的塵土”,這一則公案是多麼平常,可又是多麼深刻!

趙州柏林禪寺舊史演義第四回

在觀音院的柏裡,飼養著一隻溫順的守門犬,很多徒兒們也常逗著犬玩,犬也馴熟地依戀在這些有佛性,參禪機、的人們的腳下,一天,一個學人指著狗問“老趙州”:“狗有沒有佛性”?老禪師看著伏在身邊的犬說:“無”!問者接著說:“禪典裡常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狗沒有”?“因為它有前世業識”。問者無對,又一僧問“趙州”:“狗有佛性沒有”?老禪師卻風趣地說:“有哇”?那僧人接著手指身邊的犬說:“既然有佛性,為什麼他投入狗的臭皮囊中呢?”“老趙州”笑嘻嘻地說:“因為它明和故犯呀!後來,兩個問者細參詳禪師的開示,同時大悟,啊!原來一個同題的答案,往往因回答者的角度而異。用人的觀點來看,狗當然“有”生存的真理;但是,以狗的立場而言,他根本沒有佛性的自覺,所以說“無”。此公案後來發展為趙州“無”字,光照千秋。趙州的侍者文遠,常“親近”在老禪師身邊,據單史裁:趙州彈師的傳世語錄,就是他集錄的。他與老師的一側公案,更是風趣無盡,真理常存,一天,師徒二人,無事閒坐,“老趙州”提議咱二人打賭比誰把自已比喻的越低,誰就算贏。文遠說:“好,我再提一個條件做承認輸的標誌,就是誰輸了拿一塊餅來吃,以示輸者”。議定二人開始比賽。師說:“我是一隻驢。”徒說:“我是驢屁股”師說:我是驢屁股拉出的護糞蛋”。徒說:“我是糞蛋裡的蟲”。師無以自比。忙問:“你在糞裡做什麼?”文遠恭敬地說:“我在裡邊渡暑假”“老趙州”高興萬分,拿起餅來就咬,表示自己輸了。這一則公案的含義是說“道在矢尿”,因為真理無所不在。

趙州柏林禪寺舊史演義第四回

時過三十年,“趙州”已年過百齡。當時,趙州禪師被叢從內外、諸山大德尊稱為“老趙州”有來趙州參禪的就問他:“老禪師,什麼是趙州?你能形容嗎?”老人說:“能,趙州就是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他這是形容什麼呢?是形容趙州禪風像趙州城門一樣長開不閉,四通八達,從何處都能進入,象金子一樣富足的禪“,任你取走,想在這裡參禪修行的你就玩味個足足的,看個夠你看這些公案,這些禪理,這些機鋒,這些明白而又深奧的比喻,不都在表現著“本分事”接人的禪風嗎?說完“本分事”,再說“趙州茶”“趙州茶”就是“趙州門風”裡的最有名的“吃茶去”公案。各位洗耳,聽我慢慢道來

趙州柏林禪寺舊史演義第四回

禪宗史上有這樣一段的記載。一日,趙州從諗禪師正在院裡與徒弟們忙活,忽見一前一後,從外面進入兩個遠方初到的僧人,“趙州”問在前的一個你從那裡來?僧人回答:南嶽。“你來過禪院學禪是嗎,哪位僧人回答:“來過””趙州”說:隨知客師到客堂吃茶去”那人便趕緊進去了,後邊的那個僧人忙拜見師父,老趙州又問:“你從裡來的”?“台山”,趙州問:“你到過這裡嗎。”那僧人忙說:“沒有到過。”“快到客堂吃茶去,”那位僧人也遵照老禪師的吩咐向客堂走去”。這時,站在師身後的院主覺得師父說的話必有分寸,為了自已更清楚地瞭解師父的開示,在一旁對趙州說:“師父,怎麼曾經來過讓他吃茶去,未曾到過的也讓人家吃茶去?”老過州一聽道向院主大喊一聲:“院主”!院主一見師父的表現忙答道:“有,有”“吃茶去!”院主急應:是”,只得遵命而行,到客堂吃茶去了,這就是“吃茶去”公案的始末。後來、在禪宗的語錄裡形成了一則與當時齊名的“德山摔”“臨濟喝”“雲門餅”的接引學人的法—“趙州茶”千餘年來“趙州茶”在禪家史上地位很是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學禪人沒有不知道的你看,這段語錄的成力,這公案的重要,君不見現世達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近年為出版的《趙州禪師語錄》一書題詞中也這寫道:平生用不盡,拂子時時豎,萬語共千言,不外吃茶去!”從這裡就清楚的看到這則公案的價值了,對這公案的內涵,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的理解的,學人不論是來過觀音院的也好。沒有到過裡的也好,老趙州都有區別地請他們吃茶。雖然一杯茶只是“平常心”的表現,但確是“趙州禪”的關鍵所在,正是這樣金子根寶貴的學禪真詮,為當年“老趙州”在觀音院導引眾生的機鋒作略,將禪之為禪的活潑,無滯無礙性格表意無遺,正是趙州禪師其人的作略和“趙州茶”的機鋒才接引眾生破迷執悟;才使趙州禪風,播揚宇內,時光過得真快,轉眼三十年過去了,一日,“老趙州偃臥禪床,聽山門外人喊馬嘶,號角齊鳴。似大兵臨近山門。

正是:禪床才見禪師臥,山門忽聽兵馬來,來者何處兵?且聽下文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