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稍微瞭解書法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國書法有篆、隸、楷、行、草五體,其中篆書又分為大篆、小篆,因為離我們太遠,太難辨認,專門學習篆書的人並不多。但是不管是不是學習篆書,只要是學習書法,一定繞不開一個重要的碑帖,那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形狀像鼓一樣的大石頭上,是篆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大致刻於春秋時期,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這十隻石鼓在唐代就已經被發現了,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但是在無數年的歷史滄桑中,有一隻石鼓竟然被做成了搗米臼,著實令人嘆息。

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那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呢?

在唐代貞觀年間,在現在寶雞石鼓山,那時候叫鳳翔陳倉山的一片荒山野地裡,一個牧羊人發現了十塊大石頭,這一發現立馬震驚了唐代的文化藝術界,但是奇怪的是,這十隻石鼓,雖然讓文人墨客們為之震驚,但是朝廷對它們一直沒啥反應。韓愈就因為這石鼓的遭遇憤憤不平,寫下了名垂青史的《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但是他的呼聲並沒有被那些位高權重的人聽到,他們還是對這十隻石鼓不管不顧,放任它們在荒野中風吹日曬,鳥損蟲蝕……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了,當時跑到此地避難的唐肅宗聽說了石鼓的消息,於是便讓人把石鼓運到自己這裡來,好方便賞玩,但是還沒賞玩多久,安史叛軍已經逼近鳳翔,唐肅宗無奈又得繼續逃難,於是就把石鼓就地掩埋了。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當地的官員還記著這十隻石鼓,於是便小心挖掘,終於讓石鼓重見天日。但是這十隻石鼓再一次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仍然被棄之荒野。連同石鼓一起被棄置的,還有韓愈的一封被積壓了八年之久的請求朝廷妥善保管石鼓的奏章。

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之後,一位叫鄭餘慶的官員擔任鳳翔府尹,同時兼任國子祭酒,主持全國文教大事,偶然間看到韓愈的奏章,這才重新奏請朝廷保護石鼓,於是這才將石鼓移入孔廟。但是由於常年風吹日曬,石鼓上的文字更加斑駁了。不僅如此,其中一隻石鼓竟然消失不見了。

而隨著大唐王朝的覆滅,那九隻石鼓也下落不明瞭。

等到宋朝一統天下,宋仁宗對石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遍尋天下,但仍然還只是找到了九隻,那一隻還是毫無下落。

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終於有一個叫向傳師的金石收藏家無意中發現了失蹤的那隻石鼓的蛛絲馬跡,終於在一個屠夫的刀下發現了這隻失蹤了兩百多年的石鼓。

但是眼前的景象卻讓向傳師驚呆了,這哪裡還是石鼓啊!這隻石鼓字跡不僅磨滅不堪,更加已經滿目全非,已經被掏成了搗米臼!雖然如此這歷經風雨的十隻石鼓,終於獲得了團圓。雖然此後仍然歷經戰亂,但是這十隻石鼓再也沒有分開過。

這十隻石鼓不僅是歷史的記載者也是歷史的經歷者,雖然飽經滄桑,但是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更加無可撼動,只是它們的遭遇,尤其是那隻被做成了搗米臼的石鼓的遭遇,不禁讓人嘆惋。

這十塊石頭是書法史上的無價之寶,有一塊卻被做了搗米臼

雖然石頭不會說話,但是它們也在無聲的訴說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