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犹如核爆

“事实上,没有什么像数学那样梦幻及富有诗意,那样激进、具破坏力和带有奇幻色彩。


而且数学比诗、美术或音乐容许更多的表现自由。数学是最纯粹的艺术,同时也最容易受到误解。”

——摘自《一个数学家的叹息》

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犹如核爆

孩子上了大班,家长群里的“中班焦虑”也变成了“大班焦虑”,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开始担心幼小衔接。

有研究表明:

“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

这意味着幼小衔接做不好,可能会直接导致孩子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等,成为“学渣”可以想象。

这时候,孩子开始接触一个魔鬼:数学。

为了给孩子打好基础,家长们也进入了繁忙的“备战状态”,有的被报了两三个个学习班,有的被报了四五个网课培训,而其中被报最多的就是数学。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换句话说就是,数学要是学不好,“学渣”之路基本也就定下了。

而相较于语文、英语这种多读、多背就能学好的学科,数学这样考验思维的学科,确实更加难学,也更难教。

《最强大脑》评委、北京心理学院教授魏坤琳,就曾倡导家长要尽早开始孩子的数学启蒙。

别人家的“生命奇迹”VS你家的“熊孩子”

周玮知道吗?

《最强大脑第一季》中的数学天才,被大家称为:“中国雨人”。

他出生6个月时,被诊断为“佝偻病”,2岁时被诊断为“脑瘫”,3岁时被确诊为“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发育低下”,后来多方寻医问药却无法治愈,父母不得不放弃治疗。

2014年,周玮参加了《最强大脑》,曾被诊断为“中度脑can”的孩子,却展现出了他逆天的数学天赋,向所有人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命的奇迹”。

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犹如核爆

在节目中,给周玮出题的是徐振礼,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是国内数学公式及演算领域内的权威专家。

徐教授为周玮除了三道十分复杂的计算题,有乘方计算,16位数字的14次开根号,也乘方和开方的符合计算:

1.6的13次方=?

2.1391237759766345开根号14=?

3.2的7次方乘以32134789587114开根号13=?

这一串串看起来就让人眼花的数字,周玮算起来却十分轻松,只需要片刻思考,无需借助任何器材,就能得出正确结果。

看着周玮写出的答案和计算器上的答案丝毫不差,现场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想想自己家的熊孩子,每次都是“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犹如核爆”的“咆哮式作业辅导”、“崩溃式家庭教学”场景,是不是觉得有点扎心呢?

刚过去的漫长寒假,千万个家庭又因为辅导作业而家宅不宁、鸡飞狗跳了吧!

每位读书时品学兼优、工作后接人待物耐心有力,情绪十分稳定的家长,在辅导了孩子数学之后,就迅速地进入了捉急上火、怒发冲冠模式。

“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出现在很多家庭辅导的场景中,辅导前,家长想不通,辅导后,家长就更想不通了。

教个加减法,反反复复的教:2+3=5,孩子终于记住了,但换个说法就变成了:

“3个苹果+2个梨=几个水果?”

“4个?”

“怎么会是4个呢?再算算。”

“5个?”

“对吗?”

“嗯~~6个。”

孩子让人哭笑不得的表现,还绝不止这一种:

“明明知道8+7=15,7+8怎么就不会了呢?”

“检查作业时告诉她19+23=82算错了,一脸的懵圈和不相信。这不是明摆着的吗?19加23,十位的1和2加起来连5都不到,怎么会是80多呢?”……

驴唇不对马嘴,孩子和家长的思维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孩子各种各种神奇的操作,让家长又愤怒、又无奈、又不解。

这些家庭教育障碍,既源自数学比较抽象的特点,也和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有关,同时也和教授者的方式分不开。

事实上,正是由于成年人无法体会孩子学数学的痛点,才让数学启蒙教育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成为一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且不断升级。

数学到底难在哪里?

在《Made to Stick》这本书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其实解释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它的意思是: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你就难以想象没有它是怎样的状态;也可以说,当你的经验和别人不同时,你将难以理解认同别人。这里的“知识”也可以是经历、经验、技能等。

简单来说,“知识的诅咒”就是一种认知偏见。

打个比方说:提到“1+1=”,对于成年人而言就是不言自明的“1+1=2”,这没什么可解释的。

但其实,这个简单的算式中,包涵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在小孩子那里并不“理所当然”。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所谓的“不言而明”或“规则”的,他们最初对数学的认知,也是基于生活中的“量”,比如:一个苹果,一根香蕉。

最开始,我们拿着一个苹果告诉他,这就是“1”,那么在他的世界里就有了“一个苹果”,然后这个苹果可能被一个画着苹果的卡片所取代,再然后卡片换成一张画着苹果的纸,最后这些苹果和苹果的替代品都不见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苹果经过一步步地演变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1。

在这个过程之间,孩子就认知了从一个苹果到1。

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犹如核爆

换句话说,孩子对数字的认知过程里,经历了具体(苹果)到半具体(印有苹果的卡片),半抽象(纸上的图画)到抽象(阿拉伯数字)至少4个步骤。

一个具体的、实在的苹果,和一个写在纸上的1,怎么把这两个貌似不相干的东西关联起来,孩子需要在思维中完成一个巨大的飞跃,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抽象思维。

而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孩子才能理解家长的表达,这就是数学之难所在。

不着急,慢慢来

数学,对于大量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拦路虎般的存在。

开始没学好,往往会导致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陷入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恶性循环。而基础没打好,越是到高年级就越吃力。

数学既重要又难学,家长要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呢?

首先,要放平心态,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只有五六岁,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孩子从一个只会哇哇哭的小婴儿,成长为一个能跑能跳,能说会道,会关心人,善良勇敢有主见的小天使,这种成长和进步,是一种巨大的飞跃,爸妈应该充分肯定宝宝的成长能力和学习能力。

转眼间,孩子就要接触十分抽象的数学、数字和计算,这对再聪明的孩子都是一种挑战,家长不能用自己的视角打量1+1,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意识到它的难点。

不学数学母慈子孝,一学数学犹如核爆

有了好心态,接下来的就是给予充分的耐心。想想孩子第一次叫妈妈之前,你对宝宝说过多少次“妈妈”?看那时候的耐心,再看看现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没有“简单”二字,拿出足够的信心,一点点慢慢教,在日常中做数学游戏,多做数学题,多和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咱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多看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是你今生最大的宠爱,上面说的周玮是个数学天才,那你愿意让他做自己的孩子吗?答案显而易见,周玮的父母不知道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心血,拿出多少耐心,牺牲多少时间,再看看自己的“熊孩子”,身体健康,性格良好,还会疼人,还有啥不满足的?

数学学不好也只是一时的,而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却可以一直照亮未来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