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麥赤黴病總是治而無效,防治要點在哪裡?有哪些誤區?

小麥赤黴病是小麥上一種流行性病害,主要分佈於潮溼和半潮溼區域,尤其氣候溼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去年僅河南、安徽赤黴病發生面積約5500萬畝,造成產量損失極大;另外,小麥感染赤黴病後品質降低,籽粒乾癟,出粉率降低;同時若小麥感染赤黴病的病麥率含量達到4%以上時將不能食用,小麥將失去商品價值,需另作處理。

總之,小麥感染赤黴病後要麼沒有產量,要麼是有產量卻賣不出去,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品質和收益。鑑於近些年小麥赤黴病的嚴重危害,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和農戶的高度重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為什麼小麥赤黴病總是治而無效,防治要點在哪裡?有哪些誤區?


但實際調查中發現,農戶對於赤黴病的防治效果並不理想。

首先,

小麥赤黴病發生與溫度和天氣關係密切,即:當春季平均氣溫9℃以上,持續3-5天陰雨天氣,雨量達12毫米以上,此時若恰遇小麥揚花期,即可造成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和流行。

其次,

偏施氮肥、田間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氣性差,使田間溼度相對達到80%以上,容易為赤黴病的流行創造條件;還有就是選擇的小麥品種差異大,很多品種不抗赤黴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

最後,

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於治,赤黴病發病傳播速度非常快,一旦發病,治療效果甚微,只能提前預防。

今年晚播小麥多,赤黴病發病幾率將加大!

預計今年小麥赤黴病發生量會大,因為去年北方小麥因天氣原因大部分地區播種較晚(去年普遍10月下旬播種,往年10月上中旬播種,晚了近半個多月),據多年的經驗觀察發現晚播(遲熟)小麥發生赤黴病幾率高,播種晚揚花月份推遲,且揚花時間增加2—3天,容易恰遇每年4月底到5月上旬的陰雨天氣。另外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預測2018年小麥赤黴病發生面積1億畝。

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偏重發生的風險會高,其中,安徽和江蘇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漢平原等麥區大流行風險高,長江中下游其他麥區和黃淮南部麥區有偏重流行的風險,黃淮北部、華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有中等流行的可能。所以廣大經銷商和農戶要引起重視,早作準備。

為什麼小麥赤黴病總是治而無效,防治要點在哪裡?有哪些誤區?


對於小麥赤黴病的防治需要考慮綜合因素,但農戶在防治中仍存在很多誤區:

1、考慮問題不全面。

在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現在農戶普遍能根據天氣情況辨別赤黴病發生幾率,但忽略田間溼度和品種差異的影響因素,不能有效及時防治小麥赤黴病。

2、沒有抓住防治最佳時期。

小麥赤黴病發生時期一般集中在揚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正常小麥的揚花期),用藥的最佳時期是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5%)。注意:有幾種情況要考慮,若抽穗期天晴、溫度高,麥子邊抽穗邊揚花,那麼齊穗期就可以用藥;若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麥子先抽穗後揚花,宜在始花期用藥;抽穗期若趕上連陰雨天氣,赤黴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雨隙多次噴藥防治;若使用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

3、防治藥劑效果下降。

截止2018年3月23日農藥部登記防治赤黴病登記證件有349個,其中多菌靈及其復配證件176個,甲基硫菌靈及其復配證件81個。最早防治赤黴病藥劑多選用多菌靈等苯並咪唑類殺菌劑,也是我國20世紀70年中期以來防治小麥赤黴病的關鍵措施之一。但隨著使用年限增長,赤黴病對該類殺菌劑產生嚴重抗性,據相關專業部門調查,抗性從最初的浙江地區蔓延到上海和江蘇大部分地區,所以建議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混配使用(確保所使用藥劑具備內吸治療、保護剷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另外就是關注推廣新藥劑品種,比如:戊唑醇·咪鮮胺、氰烯菌酯等。

戊唑醇·咪鮮胺是一種三唑類高效新型複合類殺菌劑,在植物體內具有內吸傳導性,兼具保護、治療作用,此外還具有促進作物生長的作物,達到防病、提質增產效果,持效期比較長。

為什麼小麥赤黴病總是治而無效,防治要點在哪裡?有哪些誤區?


經試驗推廣,發現戊唑醇·咪鮮胺對小麥赤黴病防治效果較好,且價位適中,同時能促進作物生長,性價比高,受到經銷商和農戶的認可,近兩年也有很多企業將目光放在戊唑醇·咪鮮胺,開始進行相關證件的登記和試驗,截止2018年3月23日戊唑醇·咪鮮胺登記證件有35個(22個登記的防治對象為赤黴病),其中防治赤黴病中水乳劑劑型最多有16個,佔73%。預計戊唑醇·咪鮮胺未來市場前景會更加廣闊。建議在揚花初期(揚花5%—10%),400克/升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0—40g,兌水15—30kg細霧噴施,根據情況間隔7天再噴施一次。

河南省植保站呂印譜老師告訴筆者:“小麥赤黴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氣,發生赤黴病可能性極大,現在的小麥品種幾乎不抗赤黴病,病原也不是問題。赤黴病的防治最好是預防,尤其是在常發區,揚花期不論有沒有降雨都要噴藥預防,另外,氣象部門的預報是赤黴病預報的重要依據。”

在防治赤黴病時,噴藥時期若遇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天氣,必須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露水乾後搶時噴藥,但在實際防治中很多農戶選擇在小麥孕穗期或是揚花末期用藥,更有甚者見到粉紅色黴層後才用藥,防治效果極低。同時控制好澆水時間,儘量不要在揚花期澆水,以避免增加田間溼度和感病機會。

提醒

噴藥後遇雨可隔5—7天再噴1次,畝用水量不低於15公斤,一定要保證充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防治赤黴病的時間正好也是防治吸漿蟲、蚜蟲、白粉病、鏽病的時間,殺菌劑、殺蟲劑、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實現一噴多防。但用藥量不可過大,濃度不可過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