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我國約有500萬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且超過90%以上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此病致殘率超高,2年致殘率達50%,3年致殘率達70%,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殘疾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及時發現病情,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發展,避免喪失生活能力。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3年致殘率達70%

不少人都認為,類風溼關節炎只是受了風寒溼邪,抹抹藥、理療一下就行,治不治都可以,其實不然。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炎症性的自身免疫類系統疾病,會累及手、足、肘、膝等,一般表現為關節持續疼痛、腫脹或僵硬,嚴重的可以導致關節破壞而最終致殘。有數據顯示,75%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發病2年內即可出現骨破壞,未經治療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3年致殘率高達70%!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有5大典型症狀

臨床上,女性類風溼關節炎患病明顯多於男性,這可能與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關係。患者一般具有5大典型症狀——

關節晨僵硬:主要表現為晨僵,即剛起床時手指伸不直等,活動後一般會有改善。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現,也是患者最敏感的體徵,主要表現為關節局部痛感,伴有觸痛及壓痛。

腫脹:關節周圍軟組織表現為瀰漫性腫脹,並且表面溫度會略高於正常的關節。

畸形:疾病進展到後期,患者會出現掌指關節屈曲及尺偏畸形等。

皮下結節:據統計,30%~40%的人還會出現皮下結節,對皮下結節進行病理檢查可協助疾病診斷。

及早干預,控制病情

在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策略上,提倡在疾病早期進行更多和更積極的干預,使症狀得到持久緩解,提高生命質量。目前,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仍以藥物為主。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傳統治療藥物:臨床上將具有能防止關節影像學損害的一類藥物稱為DMARDs。這類製劑包括3大類。一是傳統的DMARDs,如金製劑、D-青黴胺、柳氮磺吡啶及抗瘧藥等;二是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素等;三是生物類DMARDs,如靶向IL-1、IL-6和TNF-α的單克隆抗體等。DMARDs雖然種類不同,作用機制各異,對關節疼痛、腫脹無直接的治療作用,但對關節炎病變發展有一定的延緩作用。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NSAIDs是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一線藥物,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炎症部位的環氧化酶活性,減少炎性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減輕或控制由於炎症反應引起的症狀。常用的有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等。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糖皮質激素(GC):GC起效快,可用於控制急性期病變,延緩早期關節破壞,改善關節功能,常與DMARDs藥物聯合應用。臨床上常用的有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松龍。

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通過阻斷引起類風溼關節炎症狀的關鍵炎症介質而發揮治療作用。目前已經有幾種生物製劑被批上市,並且在臨床上也起到了顯著效果。主要包括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等。但這些靶向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往往是傳統的DMARDs療效不佳的後備藥物。

中草藥:目前,已經有很多中草藥應用在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中,例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鹼等。另外,還可以用中藥燻洗治療。

類風溼關節炎可致殘,早干預能控制

除了採用藥物進行治療,還可以選用免疫淨化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複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例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如果比較多,可以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法,從而改善T細胞、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藥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淨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