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我国约有500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超过90%以上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此病致残率超高,2年致残率达50%,3年致残率达70%,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及时发现病情,积极接受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避免丧失生活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3年致残率达70%

不少人都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受了风寒湿邪,抹抹药、理疗一下就行,治不治都可以,其实不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类系统疾病,会累及手、足、肘、膝等,一般表现为关节持续疼痛、肿胀或僵硬,严重的可以导致关节破坏而最终致残。有数据显示,7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骨破坏,未经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年致残率高达70%!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有5大典型症状

临床上,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明显多于男性,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患者一般具有5大典型症状——

关节晨僵硬:主要表现为晨僵,即刚起床时手指伸不直等,活动后一般会有改善。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患者最敏感的体征,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痛感,伴有触痛及压痛。

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表现为弥漫性肿胀,并且表面温度会略高于正常的关节。

畸形:疾病进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等。

皮下结节:据统计,30%~40%的人还会出现皮下结节,对皮下结节进行病理检查可协助疾病诊断。

及早干预,控制病情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上,提倡在疾病早期进行更多和更积极的干预,使症状得到持久缓解,提高生命质量。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仍以药物为主。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传统治疗药物:临床上将具有能防止关节影像学损害的一类药物称为DMARDs。这类制剂包括3大类。一是传统的DMARDs,如金制剂、D-青霉胺、柳氮磺吡啶及抗疟药等;二是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三是生物类DMARDs,如靶向IL-1、IL-6和TNF-α的单克隆抗体等。DMARDs虽然种类不同,作用机制各异,对关节疼痛、肿胀无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对关节炎病变发展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NSAI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部位的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炎性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或控制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症状。常用的有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等。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糖皮质激素(GC):GC起效快,可用于控制急性期病变,延缓早期关节破坏,改善关节功能,常与DMARDs药物联合应用。临床上常用的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通过阻断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关键炎症介质而发挥治疗作用。目前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上市,并且在临床上也起到了显著效果。主要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但这些靶向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往往是传统的DMARDs疗效不佳的后备药物。

中草药: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草药应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例如:雷公藤、白芍总甙、青藤碱等。另外,还可以用中药熏洗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可致残,早干预能控制

除了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选用免疫净化法,可快速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例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如果比较多,可以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法,从而改善T细胞、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去除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