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根莖“開裂”,竟是起壟不合理引起的,應當怎樣起壟?

每到秋天,總有一些農戶收穫的紅薯“呲牙咧嘴”,特別是準備用作燒烤的鮮食型紅薯,“開裂”更為嚴重。經過種植方式比對,竟是因為起壟不合理引起的。

紅薯根莖“開裂”,竟是起壟不合理引起的,應當怎樣起壟?

(正常生長的優質鮮食型紅薯)

紅薯“開裂”的原因

【1】秋季的氣候特點:我們丘陵地區種植紅薯,基本靠天生長。因此有句“立了秋,哪裡下雨哪裡收”的俗語,意思是說到了秋天在雨水多的情況下農作物豐收才有保障。實際情況對紅薯來說確實如此,雖然夏天的時候陰雨連綿,而一旦到了秋季,雨水就明顯的減少。這就為紅薯“開裂”埋下了隱患。

【2】紅薯生長的特點:紅薯雖然在春天栽植,但真正莖塊生長並且膨大,則是在秋天晝夜溫差較大的時候。由於莖塊的膨大期處在“忽幹忽溼”的秋天,相應增加了根莖“開裂”的因素。

氣候特點紅薯生長特點,我們就很容易看出:正值紅薯生長、膨大時,也正是天氣乾旱少雨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紅薯為什麼會“開裂”呢?

【3】紅薯“開裂”的原因:種植紅薯,由於傳統習慣,大多數是高起壟的方式:它的好處是通透性好、收穫方便,並且由於起壟形成的坡度增加了光照面積和有利於秧蔓生長;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由於“通透性好”造成了水分流失,從而造成壟內乾旱快。

紅薯根莖“開裂”,竟是起壟不合理引起的,應當怎樣起壟?

(長時間乾旱,突遇大雨或澆水後,由於“吸水”太猛,致使開裂的紅薯)

起壟種植的鮮食型紅薯最易“開裂”。鮮食型紅薯的特點,就是水分大、生長快。在秋初夏末,紅薯根莖逐漸進入膨大期,而壟內的水分逐漸減少,在天氣乾旱的情況下,由於紅薯沒有足夠的水分生水極為緩慢幾乎停止生長;在紅薯生長即將“奄奄一息”的情況下,一場大雨的到來,或者在大水澆灌的情況下,根莖也感受到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在水分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紅薯內部吸收大量水分,而外皮由於長期乾旱而皮質增厚且堅硬粗糙,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內部激烈“膨脹”而造成“開裂”。

或許有的朋友會問,同樣是起壟,澱粉型紅薯為什麼開裂的相對要少得多?澱粉型紅薯,很少“開裂”的原因就是生長緩慢,且需水量小。生長緩慢在我們看來是缺點,但就紅薯本身來說生長得慢而“體質”堅硬,另一方面需水量小,在遭遇秋季突如其來的暴雨後,不至於大量吸收水分而發生“裂變”。所以澱粉型紅薯“開裂”的相對較少。

究其紅薯開裂的原因,主要因素是由於土壤內水分忽幹忽溼造成的。也就是說與起壟的高度有關:起壟越高,通透性越好。相反的,保水能力越差。當然紅薯“開裂”的個別原因是由於土質,但那只是“硬傷”。

紅薯根莖“開裂”,竟是起壟不合理引起的,應當怎樣起壟?

(秋旱地區不適宜高起壟種植紅薯)

防止紅薯“開裂”,適宜的起壟方式

近幾年在我們當地,由於紅薯“開裂”的“逼迫”,起壟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由過去高起壟30㎝(紅薯的整體部位,基本上全部生長在壟內),改為現在的低起壟。

【1】乾旱地區低起壟的優點:低起壟最大的優點,就是增加了保水保肥能力。在低起壟後乾旱的情況下,由於通透性差、紅薯秧蔓遮擋等原因,土壤內能長時間保證溼潤;既使在水分減少的情況下,紅薯莖塊也能穩步生長;在偶遇暴雨時水分較大時,也不至於莖塊“猛吸”水分,而導致內部“膨帳”而“開裂”。也就是說在土壤溼潤的情況下,膨大期的紅薯莖塊,在突如其來的雨水後,能夠順利適應並且順勢生長;低起壟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增加根莖的通透性,並且有利於陰雨連綿時,特別是夏天雨季能及時排澇。那麼,低起壟的高度多少為宜呢?

【2】適宜的起壟方式:紅薯的壟距一般在80㎝。起壟時,壟的中心位置要高出平地10㎝左右,中心兩側按斜面向下延伸,形成斜坡形。這樣做的好處是:薯苗扦插在壟中心的5~6㎝處,通透性好,適合初期根系的生長、發育,更好地促使秧蔓伸展,達到枝繁葉茂的目的;而中後期根莖下扎、膨大時,下紮在了壟底的平地中。而平地內保水保肥,更有利於莖塊生長、膨大。關鍵是在平地內因土壤溼潤,既使雨水再大也不至於使莖塊“猛吸”水分而造成“開裂”。

低起壟並把壟耕作成“拱型”,不僅是為了增加通透性,它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在雨季起到排水的作用。因此比平地栽植紅薯更為有利。

當然,這僅是針對我們丘陵地區,在秋季雨水較少的地方,使用的一種種植紅薯,特別是鮮食型紅薯的一種方法。而在秋季紅薯莖塊膨大期,雨水較多的地區,還是夏高起壟,才能更有利於紅薯生長。

紅薯根莖“開裂”,竟是起壟不合理引起的,應當怎樣起壟?

(秋旱地區適宜低起壟種植紅薯)

總之,由於各地氣候條件不同,種植農作物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我們當地低壟種植紅薯(特別是鮮食型紅薯)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秋季雨水不穩定,在長期乾旱後忽降大雨,而致使莖塊“開裂”而採取的新的種植方式。並且這種種植方式正在逐漸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