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早稻生產一線見聞:為了大地的豐收

為了大地的豐收

——益陽市早稻生產一線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邢玲

通訊員 宋鐵山 曹瑋 鄒鵬

今年早稻生產有什麼新變化?農民種雙季稻的積極性如何?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怎樣……連日來,記者深入益陽市多個縣市區的早稻生產一線,踏田壟阡陌,訪大戶企業,感受頗深。為了大地的豐收,益陽早稻生產“穩”字當頭,質效優先。

一田有三用,增收添新途

“我們公司今年嘗試‘稻稻蝦’種養模式,就是將現有農田由以往的‘一季稻+蝦’變為‘雙季稻+蝦’。目前公司發展‘稻稻蝦’面積1180畝。眼下早稻秧苗已育好,再過幾天就可以機插了。‘稻稻蝦’糧食產量會更高,畝產效益將提高20%左右。”4月15日,在南縣三仙湖鎮,湖南溢香園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躍忠介紹。

南縣浪拔湖鎮紅星村,朝暉合作社的社員們則忙著將2350畝農田的種植模式,由“一季稻+蔬菜”改為“雙季稻+蔬菜”。“這樣,每畝田蔬菜產量基本不受影響,多種一季水稻可多產糧食500公斤、增加補貼270元,每畝產出就會多產出500多元。”合作社負責人朱豔平給社員們算細賬。在朝暉合作社的帶動下,當地種糧大戶紛紛效仿,“稻稻菜”種植面積突破4000畝,並引發雙季稻改種熱。去年全鎮雙季稻種植面積360畝,今年達1.6萬畝。

今年,南縣積極探索“稻稻菜”“稻稻蝦”“稻稻油”等“雙季稻+”種植新模式,實現“一田三用”。目前,全縣推廣“雙季稻+”新模式示範田近5000畝,預計帶動發展“雙季稻”面積5萬畝以上。

農田“吃”綠肥,增效保生態

4月14日下午,資陽區新橋河鎮種糧大戶匡固其在流轉的農田裡,和幫工一道往有序拋秧機上搬秧苗。秧苗裝好後,只見有序拋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株株秧苗沿著拋秧帶均勻地落入田間。不到10分鐘,一畝田便種滿了嫩綠的秧苗。“這些秧苗好福氣呢,‘吃’的都是綠色食品。”匡固其笑著說。

原來,匡固其已有7年紫雲英種植經驗,他流轉的稻田都用紫雲英當肥料。“農田‘吃’綠肥,稻米口感更好,價錢更高,還可大量減少化肥使用。”匡固其說,根據測算,每畝可少用5公斤化肥,稻穀單產每畝可增加32公斤。原本只種一季稻的他,今年將2000多畝農田全部種植雙季稻。

從2012年起,資陽區通過建立組織管理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技術指導、引導大戶示範等方式,大力推廣綠肥生產,發展生態農業。全區建成綠肥生產萬畝示範片2個、千畝示範片7個、百畝示範片35個。去年資陽區綠肥生產總面積7.5萬畝,減少化肥用量2980噸。

機械來幫忙,種田變輕鬆

4月13日,赫山區龍光橋街道的一處農田裡,工人們剛把插秧機上的秧盤裝好,農田謀士水稻專業合作社駕駛員周繼承穿著皮鞋,一個健步躍了上去,掛上前進擋,踩上油門,載著綠油油的秧苗開始作業。一丘3畝左右的水田,片刻工夫,就被插滿了秧苗,整齊劃一。周繼承沒有熄火,徑直越過田壟,開到另一丘田裡。隊長孫學淵對機插秧的好處如數家珍:“秧苗機插不僅工作效率高,種出來的田,產量都高些——秧苗間距相對較密。蔸數一多,產量自然高,與手插秧相比,畝產至少高75公斤。”

據瞭解,赫山區今年早稻種植面積42.7萬畝,比去年增加10萬畝。全區共投入大中型旋耕機800多臺套、高速插秧機300多臺套、機械穴直播機10多臺套及育秧設備、灌溉等農業機械13800臺套,保障機耕率99%以上,機種率50%以上。

借力機械化種田,可以更大程度地解放生產力。4月16日,在沅江市共華鎮和裕村,專業化從事農業病蟲害統防統治的沅江市萬家豐公司,組織員工依次升起數臺植保無人機,向已經完成播種的稻田均勻噴灑藥劑。公司負責人黃安輝介紹,公司現有植保無人機25臺,日作業能力1萬畝以上。據瞭解,沅江市有統防統治服務組織13家,服務面積110萬畝以上。

截至4月15日,益陽市累計完成大田翻耕面積167.55萬畝,為省定任務的101.54%;已完成早稻種植面積127.98萬畝,為總任務的77.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