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持续加码优化营商环境

原标题:今年新增市场主体达24528户 牡丹江持续加码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前10个月,牡丹江市新增市场主体达24528户,同比上涨16.41%,环比上涨16.25%……这组增长的数字背后,是牡丹江市持续加码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牡丹江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深化机关作风整顿,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是近几个月,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经济恢复中检验干部作风、优化营商环境,齐心协力推动牡丹江晋位争先、振兴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当好企业“四员”

日前,总投资20亿元的省百大项目中农批冷链(牡丹江)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到11月底,项目一期建筑主体将全部封顶,部分建筑主体投入使用。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各项工程建设能如期推进,离不开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程提供“帮办”“助办”“代办”服务,切实打造高效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这是牡丹江市提倡当好企业市场主体的联络员、信息员、战斗员、服务员,核心是服务员,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市场主体的缩影。

牡丹江市采取“一对一”方式对接企业,当好首席服务员,向企业选派驻企代表,为投资项目提供从签约、立项、施工到竣工投产全程“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四员”,将“四员”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完善“容缺审批”服务机制,逐步推广“办照即营业,承诺即开工”等创新经验,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措施,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

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恒丰集团这些年之所以综合竞争实力跃居全国卷烟配套用纸企业龙头、全球卷烟配套用纸企业前三甲,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变企业事为政府事。”恒丰集团董事长徐祥说。

一次办结审批四万件

8月14日,阳明区营商局在全省率先启动政银企网上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企业投融资、项目对接、海量信息查询“一网通办”,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以新、优、信,促“放管服”。牡丹江市以“一表制”“一图制”“一窗制”改革为抓手,推进流程优化升级,促进行政审批一次集中办结。全市涉企29个部门的448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入涉企服务大厅,减少分散办公带来的困扰。除需集体研究、上报审批的事项外,所有涉企部门审批事项一律实行“首席代表全权负责制”。试点以来,累计一次办结行政审批事项4万余件。

优化服务,最重要的是打好服务的“主动仗”。全市搭建完成覆盖10个县(市、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涵盖事项办理、用户互动、办理过程和结果查询、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服务。开发建设事项管理、通用审批、政务服务门户、一窗综合办理、电子证照等10个配套系统,55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络平台办理。

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牡丹江将“放管服”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大利器。今年5月,牡丹江市一家保温建材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不能及时回款造成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该企业试着向银行申请100万元贷款。因其在2020年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为B级企业,符合“银税互动”条件,企业当月提请,下个月贷款就到位了。

今年1至10月份,全市通过“银税互动”共发放贷款234笔,贷款金额18979.1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项目审批高效率

今年10月,省百大项目恒丰纸业2万吨食品包装纸项目提前投产,这是恒丰速度的再现。去年,该企业建设的省百大项目5万吨食品包装纸项目实现“当年谋划、当年审批、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销售”,被省委誉为全省百大项目的恒丰速度。

项目跑出“加速度”得益于牡丹江市采取“冬季预办、专题会办、全程领办、协调督办、特事特办”等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实施“压缩简化、整合并联、容缺报建、联审合办”等超常规的创新服务举措,使项目审批由原来的200余天压缩至40天。

在回顾项目推进过程时,市营商局副局长田永民列举了一连串“组合拳式”的工作举措:“在抽调力量建立工作组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微信群及时汇总动态情况,实行挂图作战,倒排项目进度的时间节点。”

“现在,我们将‘恒丰经验’普惠实施于所有项目。”田永民表示,市营商局今年继续压缩审批环节时限,在推动康安医院和疾控中心等重点防疫项目、辰能生物质发电和恒丰2万吨食品包装纸等重大产业项目、火车北站交通枢纽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民生项目高效率快速完成审批。

靶向服务企业

今年7月,牡丹江市开启“政银合作”“免费帮、就近办”的代办企业登记新模式,企业登记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就能办理。依托覆盖全市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30余家网点,牡丹江市已实现在家门口银行就能代办企业注册的有效布局。

将市场准入窗口进一步“下沉前移”,只是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举措之一。

针对建设项目审批开设了综合服务窗口,实施“一窗”综合受理和“一件事”集成服务,为企业千差万别的需求提供各种个性化私人订制,变端菜为点菜,及时靶向服务各企业项目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牡丹江市充分发挥全省行政审批改革地市级试点的优势,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企业开办服务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先后实现了“一表制”、“四证合一”、“一门通办”和“一网通办”。其中“一网通办”不仅让牡丹江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实现企业注册100%全程电子化的地市,而且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关键时期,这个市第一时间在政务服务网和公众号再次发布全程网办、预约办理的通知,进一步地推动了企业登记业务网上办理。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同比呈上涨走势。其中,1至10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达24528户,同比上涨16.41%,环比上涨16.25%。

“下一步,我们将关口前移,将项目审批置于招商谈判之中,将政务服务放在项目建设的现场,全面开展网上办、预约办、延时办、邮寄办,只要企业和项目有需求,政府服务就24小时不打烊。”市营商局局长时林表示。

深化自贸改革

今年8月1日到11月10日,绥芬河自贸片区开展了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自贸引领未来”的“百日会战”,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63户,平均每天落户26.6家,日均登记注册数是去年的3.8倍,实现“贸易额、项目数、投资额、市场主体”四个倍增。

市场主体每天都在增加,这就是全员打造营商环境、全员参与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绥芬河片区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打造高效的投资环境、便利的通关环境、优良的政务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对俄特色旅游等3个案例被评为全省十佳案例。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绥芬河自贸片区自揭牌以来对标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营商环境建设为抓手,以“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为目标,系统集成制度创新,复制推广了全国143项改革试点经验,推出了第一批21项制度创新案例,初步认定全国首创型11项。设立了全国首个中俄互市交易结算中心,开通了全国首个铁路互贸交易市场,率先将互贸商品来源拓展至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累计完成交易额29.3亿元。(张树友 记者 刘晓云 高明 张雪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