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从虚向实,投机者从实向虚,盲人摸象者则易形成偏见

结构洞观点:自从上一篇文章发表之后,有很多创投界的朋友们普遍反映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很新颖,也非常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创投市场现实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解开了很多当下遭遇到的创投决策困惑,感到收益良多。但是

在未来长期内外经济环境恶劣和不确定性系统风险长期存在,拉动内需和经济内循环看来也是举步维艰,实体经济发展更是阻力重重,经济环境恶劣和货币宽松、地缘政治、经济衰退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将是未来长期的投资逻辑,尤其是普遍长期存在着早期创业项目极高死亡率的现实背景下,作为创投行业的投资人或者从业者究竟该如何应对才能确保生存和发展呢?希望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和观点以及建议。

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搞清楚目前在创投市场中所存在的三类(价值型、投机或短线型、跟风或跟投型)投资人群体各自遇到的生存与发展瓶颈究竟是什么?他们现行普遍采取的投资策略或风格是什么?自己在创投市场中究竟属于哪类投资人?还有是究竟各类投资人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共性”和存在怎样的“共性”特征?等。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这三类投资人群体相互之间的圈层存在着相互独立、排斥、各自为政和缺乏信任及合作基础等特征,其中具有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属性(硬木型)的投资人群体虽然是中国创投市场中绝对的精英阶层,但是他们在市场中所占有的比例却是极少数(仅占有3.36%),其管理的创投货币资产也不到整个创投市场的20%,说明他们并不是市场的主流,而

市场主流还是以超过96.64%的投机或短线(血桐型)和跟风或根投(藤曼型)的投资人群体所组成,他们所掌控的创投资金规模仍然占据整体市场的80%以上,也就是说整个创投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是充满着投机和跟风的非理性化氛围,并且这中情形由于受制于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和奉行唯物论的文化禁锢,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长期存在,几乎不可能得到本质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当下经济外循环受阻,启动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的创投市场会极大概率的走向萎缩和活跃程度跌至冰点的残酷现实(除非整体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并形成确定性的趋势),就算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硬木型)的极少数投资人群体无论怎么努力,恐怕对整个创投市场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积极作用,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在老年化、低出生率、货币政策的泛滥导致投资收益率边际递减,经济增长乏力负反馈到社会中,抑制了收入和财富增加,投资进一步下跌,诱发新一轮的货币宽松,从而造成低利率或负利率、低通胀、低增长的恶性循环,每一轮货币宽松都将带来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低利率机制和资产价格上升周期中,财富进一步从手中少有资产的工薪阶层向手中资产充裕的富人转移,社会中的
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一旦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将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过去长期以来所担心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等三大“陷阱”都会相继发生,而极为不利的是现如今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迹象,如果我们的政府再不采取果断坚决的遏制措施,彻底扭转这种态势,恐怕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当然我更深信凭借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和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定会采取包括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的一切有效政策措施来尽力的规避上述这三大“陷阱”的发生,以维持国内经济内循环的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和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体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功能,从而确保中国经济领先于全球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其实作为底层的老百姓和小工商企业主,尤其是创投市场中的投资人群体们过于担心这些也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只需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过“苦日子”和打“持久战”
的准备,认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主动性做好适合自己正确的商业行为策略就可以了,毕竟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得依靠自己的主动作为才会改变。

现在就来说说在中国创投市场中存在的三类属性投资人群体,各自正在遭遇的发展瓶颈究竟是些什么的问题?

价值型投资人群体:具体指那些处于市场头部的优秀少数创投机构或投资人群体;他们是市场中的极少数精英圈层,普遍秉持着价值投资理念(硬木型),接受过正统的西方经典金融经济理论和各种发展模式等教育经历及背景,在各自熟悉的创投范围或行业领域内拥有丰富的经验教训、专业技能和智慧,善于习惯用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探求事物背后的动机和真相,并且有着良好的自律性,普遍遵循“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的法则,基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他们甚至是创投市场中真正有能力发掘创投机遇和优秀创业项目及创始人

的群体,其商业逻辑是“以自身价值而产生更多新的链接”的方式,在市场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并凭借其竞争力的市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来获得商业利益。但是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共性”发展瓶颈,也叫需求痛点:其一、无论创投市场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是创投商业行为不得不存在和持续投资的群体,即便再难也不能放弃或停滞,必需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市场竞争策略;由于现实存在着一二级资本市场“套利空间”逐渐收窄甚至是加速收窄的趋势,这使得他们为了确保理想的“套利空间”而不得不将创投关注的目光向更早期阶段融资的创业项目迁移,以便于为后续大额资金寻求或者储备更多或更安全的价值载体(指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的优质创业项目)而抢占有价值的“赛道”,比如A轮融资阶段之前的早期创业项目。这势必会带来投资机遇把握和风险识别的难度被无限放大,同时进行创投决策和投后风控及参与创投孵化管理的成本也会大幅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逐利性和安全性这两大资本基本属性的对立结构矛盾中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创投策略”
?也就是说将面临在确保高收益回报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的通过自己的主动作为来降低风险的挑战。其二、即便大家同属于价值型投资群体,并且在创投市场中也属于极少数精英群体,整个圈子也不大,但是基于彼此之间存在着商业竞争关系,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认知体系,正所谓“同行是冤家”,因此客观上相互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和缺乏信任及合作的基础,这就使得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牵制,无法在市场中形成合力,而这种力量分散或抵消的结果又会使得本来他们就属于极少数群体,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力变得更加弱化,从而“出现各自存在的商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矛盾在目前创投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尤其明显;其三、始终存在着被自己认同的单个早期创业项目需要的融资额度与受自己投资策略限制可投资的额度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其实谁都清楚在目前的创投市场和未来趋势演变的环境中,大家都必需要在更早期的创业项目中提前布局,运用自己可接受的少量资金进行战略投资以尽早的抢占赛道的重要性,更是创投商业行为得以持续和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否则自己所管理的大规模创投资金就将无用武之地或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
拿出可接受的少量创投资金,对更早期创业项目提前投资布局和抢占赛道这样的行为,是为了持续提升自己在创投市场中竞争力所必需要付出的代价,相信任何一位专业的投资人都明白,无论那个被你认同的优秀早期创业项目,要想在你预期的孵化时间周期内真正形成有效资产,度过其产品和服务研发及商业模式试运营的最大风险期,进入A轮融资后的成长阶段,都存在着一个各项市场资源配置,形成其有效资产所必需资金投入量的一个“安全边际”,并且这个必需的资金投入量额度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假如你可接受的单笔项目资金投入额度低于这个安全边际的要求,即便这个早期创业项目你再看好也将毫无意义。通常情况下现实的情形是单个早期创业项目的实际需要的融资额度都远大于你可接受的投资额度(这种趋势未来还将不断扩大),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其他投资人的资金能参与进来与你共同分担风险,否则就只能放弃好不容易耗费时间、精力和成本才发掘出来的投资机遇,岂不是既遗憾又得不偿失了吗?这种矛盾在现实的创投市场中大量存在,而自己动用人脉和同行进行组织又会遇到两个新的矛盾,一个是需要再增加新成本;另一个则是一旦出现投资失败还会背负道义责任和有损自己的商誉
,毕竟在目前的创投市场中对早期创业项目的投资失败是大概率的事件,这对极度重视自己在创投市场商誉的价值型精英投资人群体来说是不可以承受的,也就是说对于这类价值型精英投资人群体而言,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或者瓶颈并不是创投决策失误(他们几乎不会犯创投决策失误的风险),而是决策之后在整合创投资源和参与早期创业项目孵化形成其有效资产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无法预知或可控的不确定性”,我的意思是说,只有他们这群精英圈层的投资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中国创投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功能,遗憾的是他们却在市场中属于极少数群体,对市场的积极影响力极为有限,如何才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创投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投资者从虚向实,投机者从实向虚,盲人摸象者则易形成偏见

投机或短线和跟风或跟投类型的投资人群体:我将这两类投资人群体比喻成“血桐型和藤蔓型”属性的投资人,所谓血桐型就是以投机或者短线的投资策略为主,希望在创投市场中以“链接资源而产生新的价值”为商业逻辑理念,他们的优势是借助各种“渠道”在“资产端”和“市场端”之间始终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通过互联网或者其它媒介不断地在这两端之间的不同创业项目和资金供给方群体中进行信息交互和高效传输,以便于从中获得盈利为目的的群体特点是创投市场中什么题材热就炒作投资什么,将市场风口和趋势以及政府政策的价值取向作为武器来促进各方之间的投资交易,他们会尽力将自己的“渠道和触角”在市场中最大化的延伸,以便于获得更大量的各类资源信息,至于完成投资交易后创业项目是否能获得成功或成功率的高低则只能碰运气了,这类投资人群体目前在市场中无论是人数还是资金规模都较为庞大;至于

藤曼型则是以自己认同的某些“价值型也叫硬木型”投资人群体的投资决策行动为导向,他们投什么创业项目就跟随着投什么项目,希望寄希望于借助他们的专业技能、市场影响力和智慧以及前期投资决策所付出的成本为代价,以搭便车的寄生方式来获得投资回报的目标。其特点是以心目中认同的价值型投资人群体的行动为自己投资决策行为的价值锚定,这种策略对他们来说是最优的,可以在几乎无投资决策和投后风险控制及资产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获得和这些市场种极少数优秀价值型投资人群体一样甚至更高的收益回报,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体现方式上基本与血统型属性的投资人群体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要说不同就是他们会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与这些硬木型属性的投资人群体身上,不断与其建立联系,商业逻辑也与血桐型属性的投资人群体一样,这也是他们较血桐型投资人群体更为聪明的地方,目前这类投资人群体在市场中的人数和资金规模也较为庞大,并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这两类投资人群体都采取共同的投资策略和理念,都是以“链接资源而产生价值”的商业逻辑为行动指导,要说区别就是前者以满足其市场端客户(资金提供方)的口味为主,客户喜欢什么就吆喝什么再借助创投市场的风口和趋势以及政策价值取向为导向;而后者则以硬木型属性这类优秀投资人群体的市场影响力为价值锚定导向,采取跟投寄生的方式,来吸引市场端客户手中的资金,从而达到自己的盈利目的
。但是这两类投资人群体虽然占有目前中国创投市场超过96.64%的绝大多数投资者人数比例和超过80%以上的创投资金规模,是市场中的主流群体,但是他们却遭遇到了共同的生存与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创投市场中各类投资人群体或投资人之间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体现,核心集中在“如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创业项目中能高效发掘优质资产创业项目或者参与孵化形成优质资产创业项目?”,这就意味着投资人必需要经常性的承担越来越高昂的投资决策成本,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尤其是以“链接资源而产生价值”的商业逻辑思维,也是不可能发掘到真正优质创业项目标底的。尤其在如今中国创投市场现实存在着极高创业项目死亡率的情形下,可以确定这种结构性矛盾几乎无解;其二、这两类投资人群体在市场中虽然人数众多且占据主流,但是相互之间彼此独立且客观上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的基础,所以必然出现大量创投资金处于空耗、闲置和低效并且是一种常态
,除非整个实体经济处于明显的复苏发展趋势中,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幅降低,市场热度上升才可能存在改善的机会,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创投市场长期处于浓厚的“投机和跟风”氛围的根本原因。其实他们也知道问题的根源之所在,由于长期存在着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和缺乏信任基础以及单个实力弱小等客观存在的现实,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氛围中脱颖而出,几乎变成了不可能。根源就在于他们手中管理的创投资金几乎都来自于社会中下层的老百姓,投机和跟风本来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基本属性,虽然金融投资的本质是“钱生钱”,寄希望于通过投资一个“优质创业项目”为载体,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尽情的享受“被动收益”,就能在未来短期内获得非凡的高收益回报,再加上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是以现实和感性思维为主的群体,普遍缺乏理性逻辑,更何况现实中的确有些人在短期内获得了几百甚至上千倍的超高收益回报,这种标杆力量的激励,被市场媒体或者某些投资人的宣传而无限放大,从而造成很多老百姓尤其在自身处于困境的状态下,为了尽快改变自己的命运,赌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甚至借钱来用于投资,这种市场需求被这两类投资人群体所利用,从而获得创投资金,自然他们的创投行为也必将受制于这些资金提供者的思维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如今各种金融乱象的根本原因,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这两类投资人群体无法改变的;
其三、“现实价值”为导向的角度来看,这两类投资人群体能持续稳定获得投资高回报的前提,唯一可以采取的最优策略是“如何才能和已经被市场长期证明了的那些价值型优秀的投资人群体保持合作或者联系”,时刻了解他们的创投动向和投资行为,以便于及时捕获创投市场热点、趋势和具体的投资对象等信息,也就是可以找到一个长期依靠或寄生的实力强大的载体,因为他们过去的市场表现和行为已经被充分证明了其具备明显比较优势,并设法将他们的竞争力转换成自己在创投市场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当某个早期创业项目被“红杉资本或IDG资本”看好并投资,那么就会有很多中小创投机构都意愿参与投资,这在行业内叫“信用背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的价值型(硬木型)属性的优秀群体,都不太愿意与这些中小创投机构或者投资人群体为伍,尤其在早期创业项目的融资阶段(A轮融资之前的阶段),而一旦他们投资的早期创业项目进入A轮融资之后的成长阶段,这两类投资人群体又几乎没有机会介入,这就产生了矛盾,并且这个矛盾通常是其自身努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这就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长期与他们形成互信和合作,关键是你有没有长期被其利用和交换的价值,而如何没有恐怕想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的人脉也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了。

以上我对目前中国创投市场中现实存在的三类投资人群体的结构、特点和各自面临的发展瓶颈或问题,尽自己所能进行了客观描述,以便于让大家更形象的了解目前中国的创投生态环境。在我看来既然是结构性矛盾,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面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可能被优化或者消失。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想作为创投市场中的投资人或从业人员,首先必需了解和认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类属性的投资人群体,做到自知者明是至关重要的。在未来经济环境和整体实体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自然机遇、困难和挑战并存,毕竟具备“全天候投资能力”价值型属性的优秀投资人群体在市场中是极少数,他们在任何经济周期和恶劣环境下都能发掘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能够在远期利益、杠杆和对冲之间寻求到最佳平衡

,从而不断发掘到适合自己的“套利空间”并最终兑现投资收益目标,而如果您是属于这类型(硬木型)的优秀投资人群体,自然不太会犯投资决策的错误,而是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投后的创业项目进行各项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其有效资产的孵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上面,因为您知道追逐资本的逐利性是目标,而唯有高效的通过不断提高资金安全性的手段来管控参与孵化过程中的风险才是制胜的关键之所在;如果您是投机或短线(血桐型)属性的投资人群体,我的建议是多看少动,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创投市场系统性趋势机会的来临,否则只会凶多吉少;如果您是跟风或跟投(藤曼型)属性的投资人群体,我的建议是您务必将主要“时间+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与您心目中认同的那些价值型优秀投资人群体身上,虽然与他们相处并搞好人脉关系并寄生在他们的投资行为身上也十分艰难,但这是您唯一最佳有效的投资策略,除此之外还是保持多看少动为上策,耐心等待市场系统性机会的来临;至于很可能有人会问还有没有更好更有效和更省力的其它好建议,我的看法是就目前中国的创投生态和特色市场经济而言,
除非采取更高维度的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应用的逻辑方式,从整体的现实创投生态客观存在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出发,杜绝任何意识形态正确和预设价值判断为前提,把解释逻辑的起点和客观事物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本来起点结合,重新另辟蹊径的凭借科学严密的理性逻辑来构造出一套全新的自洽逻辑体系,而这也正是本人多年来正在不懈努力和探索研究的方向。今天的观点是:投资者自上而下,投机者自下而上,盲人摸象者则易形成偏见

投资者从虚向实,投机者从实向虚,盲人摸象者则易形成偏见

结构洞:ktjgd888

关注每天接收我们的消息

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