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軍事界稱李奇微是“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的人

馬修·邦克·李奇微(1895-1993),美國陸軍上將,生於弗吉尼亞州門羅堡,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因在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而聞名於世。

為什麼西方軍事界稱李奇微是“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的人

1950年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作戰,先後發動了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取得重大戰果,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潰退。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預言,如果不用原子彈,就頂不住志願軍攻勢,只能退出朝鮮半島,撒到日本。1950年12 月23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中將乘坐吉普車,在指揮部隊匆忙撤退途中車毀人亡。不久,李奇微被任命為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上任之時,正值“聯合國軍”連戰連敗,士氣低落。李奇微也在回憶錄中記錄了當時的困難情景: 站在吉普車上拿自動步槍朝天開槍,也無法阻止韓國軍隊狂潮一般的潰退。他截住一個韓軍指揮官,要求立即阻止後退,該指揮官說,中國人來了,趕緊跑吧! 李奇微也一籌莫展。韓國軍人早被嚇破了膽,把志願軍看成是天兵天將。

為什麼西方軍事界稱李奇微是“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的人

李奇微開始悉心研究我軍作成特點。這傢伙還真是個牛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三組數字上:1950年10月26到11月2日,美軍遭到志願軍大規模伏擊,歷時八天(即第一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到12月2日,志願軍第二次猛烈攻擊美軍,歷時八天(即第二次戰役。)。 1950年12月31到1月8日,志願軍攻擊到漢城“三七線”一帶,歷時八天(即第三次戰役)。 李奇微仔細思索,發現了志願軍的作戰規律:攻擊時間都是八天,不會持續更長時間。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志願軍進行的都是“禮拜攻勢”? 他進一步綜合分析各種情報資料,發現志願軍後勤保障能力差,裝備落後,官兵隨身只能攜帶三天糧彈,人挑肩扛性口馱的簡易後勤再保障四天,總共也就維持七天左右,不是不想進行更長時間的攻勢,而是由於後勤保障限制,只能發動七天左右的攻勢。

為什麼西方軍事界稱李奇微是“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的人

李奇微不愧是西點畢業的高材生,在分析基礎上,有針對性制訂出 “磁性戰術”:當志願軍進攻時,美軍後退,尤其到了晚上,與志願軍保持25-30公里距離,這是一晚上的行軍距離。志願軍為避免美軍空襲,基本都是晚上發動攻擊;當志想軍經過一夜行軍到達美軍陣地前,天已放亮,美國空軍就可以出動了,志願軍就陷於被動,這就是所謂的“磁性戰術”。打到第六天、第七天時,志願軍糧彈將盡,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抓住志願軍糧彈不濟的時機立即反撲,大膽向縱深攻擊。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我們都吃了李奇微“磁性戰術”的虧,與我方作戰規律被敵方摸透關係極大,迫使我們的戰略意圖做出較大調整,原來規劃的第六次戰役也沒有進行。軍事史學家大多認為,是李奇微在“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並最終阻止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如果沒有李奇微,朝鮮戰爭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為什麼西方軍事界稱李奇微是“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