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次出手導致現任兩位總統夢斷連任路

文/大漠單騎

本文為大漠單騎原創首發,網站、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如轉載請務必取得本作者同意,個人自媒體、論壇等如轉發請務必保留本作者署名,違者將追究其侵權責任,勿謂言之不預也。

二戰之後,美國在全球發動、策動及介入的局部戰爭有數十次,要是算上戰鬥級別的軍事幹涉、“斬首行動”與空中打擊則多達數百次,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好戰的國家一點都不為過。可有這麼兩次戰爭,中國被逼出手,戰爭最終導致美國兩位現任總統痛失連任。要知道在美國總統競選的歷史上,現任總統競選連任的獲勝率可是相當高的。這兩位總統一位是哈里·S·杜魯門,另一位是林登·貝恩斯·約翰遜。這對難兄難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作為美國副總統接替去世的美國總統繼任上位,都是民主黨領袖,都是在競選連任下屆美國總統時主動放棄,都是因為與中國有關的戰爭而提前終止政治生涯,都是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接任美國總統。

朝鮮戰爭是二戰後美國首次“走麥城”,杜魯門作為令美國迅速、大規模軍事介入這場戰爭的總統,最終受這場戰爭的拖累而放棄連任競選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病逝,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總統。1948年11月,杜魯門首次參加總統競選獲勝,成為美國第33任總統。根據美國法律,杜魯門是可以參加1952年下一屆美國總統大選的,可杜魯門竟主動宣佈放棄競選,最終讓共和黨的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杜魯門為何退選?就是因為朝鮮戰爭使他徹底失去民心和朝野支持。

中國這兩次出手導致現任兩位總統夢斷連任路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嚴格講是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反應十分迅速,6月26日,授權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動用美軍駐遠東海、空軍部隊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6月27日,又批准麥克阿瑟動用美軍駐日本、菲律賓等地的地面部隊進入朝鮮打擊北朝鮮軍隊;再先斬後奏提交和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以聯合國軍名義軍事幹涉朝鮮的第84號決議,使朝鮮內戰迅速升級為國際性的戰爭。

杜魯門之所以採取行動如此迅速和堅決,很大程度是受了麥克阿瑟的忽悠。在朝鮮內戰爆發的當天,麥克阿瑟就向杜魯門遞交了一份名為《在亞洲遏制共產黨的戰略計劃》,建議杜魯門立即下令美軍對朝鮮進行軍事幹涉,他會指揮美軍駐遠東部隊迅速幹掉北朝鮮軍隊。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仁川實施大規模登陸反守為攻時,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嚴正警告美國:如果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中國要派遣軍隊援助北朝鮮。如果只是南朝鮮人越過三八線,中國將不採取這種行動。麥克阿瑟卻認為中國是虛張聲勢,拍著胸脯向杜魯門保證,美軍打過三八線後,中國和蘇聯不會出兵援助金日成,忽悠得杜魯門對其言聽計從。

正當麥克阿瑟率聯合國軍一路勢如破竹向北挺進,準備在1950年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於鴨綠江邊之時,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突然出現在驚愕的美軍面前,狠狠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僅用兩個月的時間便將聯合國軍由中朝邊境一線趕至三八線。之後,美軍投入大量兵力,志願軍也不斷增兵,圍繞三八線你攻我守,我進你退,朝鮮戰爭陷入漫長的僵持階段。此時的杜魯門可謂進退兩難,猶豫不決——打下去吧,美軍死傷眾多卻看不到勝利的彼岸,況且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美國上下已對這場戰爭心生厭倦;停戰吧,心有不甘,美國建國近兩百年哪吃過這種虧,二戰中戰勝過強大的德意日法西斯的美軍,竟打不贏原始裝備的中國人,顏面何在?所以朝鮮戰場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開始,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就是停不了戰,這也暴露了杜魯門的矛盾心態。如果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導致杜魯門下臺的初始原因,那杜魯門沒能在短期內結束朝鮮戰爭的“打不贏”的政策則加速了自己的毀滅,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導致杜魯門支持率大幅下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罪了麥克阿瑟及其代表的強大右傾勢力。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是二戰名將,戰功卓著,敢說敢幹,但孤傲自負,功高蓋主。杜魯門也曾當過兵,但只混到中校,在軍中麥克阿瑟的職務、功績遠遠在杜魯門之上,麥克阿瑟根本瞧不起杜魯門。麥克阿瑟曾多次未經美國總統和國防部授權,公開發表關於朝鮮戰爭的聲明,其無非是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急眼了,叫囂要擴大朝鮮戰爭規模,轟炸中國東北以及使用原子彈等,因此與杜魯門發生激烈衝突。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1951年4月,忍無可忍的杜魯門下令解除了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讓其退休。但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受到了盛大的英雄式歡迎。美國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美國有四個州的議會甚至形成要求杜魯門收回成命的決議,杜魯門支持率驟然下降至26%。

杜魯門碰上視美國為紙老虎的毛澤東,就註定了其失敗的下場。1952年,毛澤東在國內一次會議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講了一段底氣十足的話:“時間要打多久,我想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的將來的什麼總統由他們做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一致,抱定英勇赴死的決心與美軍展開浴血撕殺,讓狂傲的美國人真正見識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和骨氣。

杜魯門是在參加1952年美國總統競選過程中半途而廢的,相當於自廢武功。因主使參與朝鮮戰爭和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使杜魯門變得裡外不是人,民調支持率一度下降至22%,是有史以來在任美國總統最低支持率。尤其是杜魯門在結束朝鮮戰爭上的猶豫不決,留給競爭對手滅掉自己的把柄,艾森豪威爾競選美國總統時的一項重要承諾,就是上臺後儘快結束朝鮮戰爭,才獲得美國朝野和民眾的廣泛支持。當杜魯門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中竟然被黨內的埃斯蒂斯·基福弗擊敗,杜魯門心灰意冷,知難而退,於1952年3月宣佈退出美國總統選舉,不再尋求連任。可以說,本來在國內政績不錯的杜魯門,是被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直接打下臺的。

越南戰爭的久拖不決,一時使美國由盛轉衰,中國對越南的強力支持使約翰遜總統如同戴著腳鐐跳舞,最終四面楚歌黯然下臺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費茨傑拉德·肯尼迪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匆忙間在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上宣誓繼任美國總統。約翰遜上臺後,變本加厲地使越南戰爭逐步升級。1964年8月,美軍通過製造所謂的“北部灣事件”,開始對北越實施名為“報復”的攻擊性作戰行動。1965年2月,美軍飛機開始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同年3月8日,美國首次派遣地面部隊3500人在南越峴港登陸,從此,美國軍隊大規模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在越南最高兵力達到60萬人,陷入一場比朝鮮戰爭更漫長的戰爭泥潭。

說起小小的北越怎麼能頂住強大的美軍?是因為其背後有中國和蘇聯的支持。尤其是中國對越南的無償援助,完全是掏心掏肺舉全國之力,從飛機大炮,到糧食被裝,幾乎是北越要什麼中國就給什麼,解放軍尚未裝備的新式武器優先支援北越,甚至動用國家戰略儲備和解放軍現役裝備。如1971年北越急需殲擊機和大口徑加農炮,我國庫存不足,軍工廠也生產不及,就緊急從解放軍現役裝備中抽調100架殲擊機和204門大口徑加農炮送給北越。解放軍的數所軍事院校為越南人民軍培訓了大量的各級指揮員和和飛行員,我軍的戰略戰術尤其是游擊戰、運動戰法對越南人民軍發揮了重要影響。整個越南戰爭期間,並不富裕的中國自身節衣縮食,援助北越作戰物資摺合美元200多億元,這在五十年前可是個天文數字。

中國這兩次出手導致現任兩位總統夢斷連任路

中國對北越的支援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如果沒有中國的大力援助和參與指揮奠邊府戰役,胡志明的游擊隊也許早被法國軍隊滅了,也就沒有之後十七度線以北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地盤了。中國抗美援越和抗美援朝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就是不能讓美軍陳兵中越邊境,危及中國的國家安全。毛澤東為美國政府劃了一條紅線——美軍地面部隊不得越過越南南北方分界的十七度線,否則中國仍會像出兵朝鮮一樣出兵越南,與美軍直接作戰。有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美國知道中國人是說話算話的,美軍也早就領教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兇悍的戰鬥作風,果然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北越軍隊卻頻繁滲透進入南越作戰,遇到形勢不利就撤回北越休整,氣得美軍毫無辦法。有人形容美國在越南如同戴著腳鐐跳舞,處處受牽制,根本無法施展拳腳,註定了這場戰爭無法打贏。

美軍地面部隊雖然沒有越過越南十七度線,但中國仍然秘密出兵越南北方,加速了美軍的失敗。1965年—1973年,中國派遣解放軍高射炮兵、工程兵、鐵道兵、通信兵、後勤兵、海軍掃雷艦艇等部隊32萬多人入越參戰(全部著越南人民軍軍服)。在越期間,解放軍共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為北越修復和新建了大量公路、鐵路、機場、坑道、通信線路、輸油管線等設施,確保了陸路和海上運輸線的暢通。中國援越部隊指戰員有1100多人犧牲(至今仍埋葬在越南),4200多人受傷。中越山水相連,中國為越南所做的一切,是同時期蘇聯根本無法做到的。越戰期間,毛澤東為戰勝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可謂殫精竭慮,時常數日閉門謝客,思考援越大計。在毛澤東的佈局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成為越南抗美戰場堅強的大後方,500萬英勇善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越南人民軍強大的預備隊,美國與這樣的對手作戰,毫無勝算。

約遜翰總統令美國積極介入越南戰爭,但隨著戰爭的拖延,當初頭腦發熱的約翰遜真是攤上大事了。在軍事上,越南的叢林山地讓機械化的美軍大部隊無法施展,越南全民皆兵的游擊戰令美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厭戰情緒高漲,士兵逃亡劇增,逃亡率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在經濟上,由於越戰軍費開支大幅度增加,加劇了國內的通貨膨脹並導致經濟危機的到來。在國際上,蘇聯趁美國受越戰拖累大力發展軍備,在核武器、坦克、潛艇、作戰飛機等數量方面超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危及美國老大的地位。對約遜翰政治生涯最要命的是美國國內形成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反戰力量,美國民眾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全國各地反戰遊行示威此起彼伏,美國政府、國會、朝野政黨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化,直接導致約翰遜總統的聲望直線下降。

約翰遜在參加196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是獲得一邊倒的勝利(得票率超過競選對手22.6%),接著又雄心勃勃提出實施以“偉大的社會”為口號的“新政”,一時深得美國人心。可一場久拖不決的越南戰爭,碰上毛澤東這樣強勁的對手,使約翰遜斷送了大好的政治前途。在民調大幅下降的情況下,1968年美國總統競選初選中,約翰遜在黨內就受到嚴峻挑戰,民主黨出現分裂。1968年3月,不堪重壓的約翰遜萬念俱灰,宣佈不再參選連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的下臺,不僅是其個人政治生涯的失敗,也是美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實施的包圍扼殺政策的失敗。

約翰遜的繼任者美國第37任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上臺後,開始反思之前對中國的戰略,同時考慮抗衡蘇聯的政治軍事需要,選擇與中國對話和改善關係,1972年2月尼克松主動到北京訪問,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過研究毛澤東尤其是在與毛澤東、周恩來會談中進一步認識到,有中國強力支持的越南戰爭美國不可能打贏,尼克松決定儘快結束越南戰爭,開始下令將美國軍隊逐步撤出越南。1973年1月,美國在巴黎簽署《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同年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南方撤出。至此,使美國長期陷入危機的越南戰爭終於結束。

歷史證明,偉大的中國確實不好惹,不管是誰要與中國作對,不管是來軟的還是來硬的,絕對沒有好果子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